适切的意思是适合贴切,“适切性”则是指贴切程度、合适程度、适当程度、适应程度等。就教师的成长而言,它是指参与研究的经历与其专业兴趣、专业条件以及专业追求相匹配。作为一名从教27年的教师,笔者将自己的教育经历梳理成教师专业成长四部曲——“筑梦—向未来”“笃行—寻方向”“适研—觅方法”和“牵手—筑团队”,也是教师适切性成长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筑梦——向未来,这一关键词所表达的核心是理想。
理想是心灵的罗盘,指引教师前行。那么,笔者20多年来的教育追求又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因为爱,所以爱”!前面这个爱是作为教师的爱: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后面这个爱,是别人对教师爱的付出的认同和肯定。如果没有爱,或爱不真、爱不深,别人又如何认同教师的爱呢?因此,做一个有爱、懂爱和善爱的教师,成为笔者一直以来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因为爱,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因为爱,需要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力求以最好的方式赋能学生的成长。
这种爱的执着和追求,在笔者的教育之路上慢慢成为一种教育信念,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2015年,笔者将自己爱与被爱的教育故事凝结成《梦想与坚持: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一书,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历程,更传递了笔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此书也激励团队中年轻教师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
27年的成长经历,让笔者坚信,有爱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出有情怀、有担当的学生。所以,有理想有爱是教师适切性成长的源动力。
关键词二:笃行——寻方向,这一关键词所表达的核心是方向。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方向,没有方向,何以致远?“十年磨一剑”常被用来形容专业成长的艰辛与坚持。在笔者看来,“一剑”正是专业成长的方向。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时,笔者在实践中找到并坚持“情思教育”的创新实践方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协同发展,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情怀、有思想的人。同时,也将教育情思发展作为自我成长的目标。成为学科教研员后,笔者坚持以教师的“适切性成长”作为专业引领理念,以“基于实践、围绕实践和高于实践”的适切教研带动教师的“教育情思”成长。从“适切性成长”的角度出发,关注教师的起点、兴趣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笔者教研创新的方向,也是引领一线教师创新解决教学问题的朴实行动。笔者始终将“为教师专业成长切实赋能”作为教研目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一样,是艺术,更是科学,只有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适合教师成长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三:适研——觅方法,这一关键词所表达的核心是方法。
有效的教育方法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离不开实践创新和实践反思,适切而研是教师适切性成长的重要桥梁。
教师适切性成长需要有“恒”,“恒”字左边强调用“心”,右边强调每“日”,这就意味着需要遵循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一条是“实践创新之路”,另一条是“理性反思之路”。说到“实践创新之路”,笔者曾用一句话概括对“情思历史”教学创新的认识:“情思历史是一节课一节课,1000多节课累积形成的高度。”不仅揭示了对教育实践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对教育创新的坚定信念。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达成对教育认识的高度和深度。而对于“理性反思之路”,笔者深知教育不仅需要热情与投入,更需要理性与智慧,需要扎实的教育研究与育人规律的洞察。
近年来,在华南师范大学陈燕老师和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韦霞院长的悉心指导下,笔者将自己的成长路径和方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套“适切性教研成长体系”。这一体系强调以教师的主动成长助推专业自觉,以课堂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将课堂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课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个人的成长。
关键词四:牵手——筑团队,这一关键词所表达的核心是团队。
团队的力量不仅在于集合了众多优秀人才,更在于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实现共同成长。在适切性教研创新团队中,我们注重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阶段和成长需求,我们蹲下身子,耐心倾听,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这种关注差异的做法,包括不同个体差异和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不仅唤醒了每个人的成长意识,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潜力和动力。而在帮助团队成员成长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种相互赋能、共同成长的过程,让笔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成长价值。
总之,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用坚定的理想点燃自己内心的希望之火,以不懈的奋斗为旋律,书写下青春的篇章;需要以深邃的智慧作为策略,演绎着教学的艺术;需要用满腔的热情作为音符,传唱着教育的激情。在团队的协作与共鸣中,牵手奏响这首属于教师成长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