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一起,创造并构想阅读的未来
作者:王金涛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06-02

      未来已来,阅读也从未滞后。无论时代如何急剧变化,技术如何迭代发展,学生仍是引领阅读方向的主体,教师仍是赋能未来阅读创新的重要力量。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师生都要主动适应改变,并在改变中学会创造与发展。

      ————————————————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探讨并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35年的教育。未来阅读同样需要一份“阅读契约”,告诉大家未来我们的阅读“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为此,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在重新构想未来阅读时,尤其要看到师生的改变与作为。


      学生引领未来阅读朝向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毫无疑问,阅读是永恒的话题。那么,谁引领着未来阅读的方向?一定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未知的问题、真实存在的问题,并因此学会融入世界、创造未来。

      检索性阅读交给机器完成。可以预见,未来由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那些程式化、重复性、检索类的工作将由机器或智能工具来替代完成,也就是说那些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心交给机器去做,从而让机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阅读服务。比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带领学生检索作者简介,或者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等。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大量翻阅书本,进行梳理归纳,很耗时间,有时还可能因为检索工具的匮乏、单一陷入阅读困境。而现在,类似的检索完全可以交给搜索引擎来完成,瞬间就会出现想要的答案,同时还会关联和推荐一些相关内容供参考、借鉴,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结构化的认识与理解,为深入阅读提供基础性参考资料。大大节约时间的同时,还会把师生从灌输式、程式化的阅读中解放出来。ChatGPT的出现无疑是一个例证,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且争议很大,但其释放出的信号是真实存在的,就在于我们今后如何对待和使用了。

      个性化阅读仍需要学生独立完成。阅读是人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人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等思维都是机器很难做到的,甚至几乎不可能有的。在实际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洞察其中的丰富含义,比如可以尽情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宏气势;可以望月沉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情愫……这些复杂的思想以及独特的阅读体验,今天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学生和今天的人工智能相比,明显的智慧优势就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触景生情……

      所以,未来阅读依然要回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本真状态——自组织、自适应阅读。让学生深刻明白“我能做和机器不一样的事”的真谛。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带给学生更多阅读选择的机会,书单很多,智能超强,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能更好地解决未知及未来的诸多问题。对阅读而言,学生才是未来阅读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教师赋能未来阅读思维


      未来,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探索什么?对于教师而言,灌输、满堂问等都将成为过去式,重要的是教师的思维与方法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未来”。虽然数据、技术不会淘汰教师,但是未来善于运用数据与技术的教师一定会淘汰不会运用数据与技术的教师。教师角色的改变势在必行。

      形成超越逻辑的思维范式,重新理解阅读。今天,大数据所衍射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超越逻辑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奥地利学者舍恩伯格关于大数据“三个转变”的精辟阐释给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启示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逻辑来重新认识事物,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我们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努力超越已有的思维模式,重新认识、理解,甚至是重新定义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未来,无论整本书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我们都要围绕特定的阅读主题,关联相关阅读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化的阅读思维和阅读任务群。比如,统编语文3—6年级每册中的“快乐读书吧”就是这样一种设置和安排,尤其还以“相信你可以读更多”进行相对应的关联拓展。恰恰在这个方面,未来阅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心所欲的链接、随时随地的阅读已经改变了我们固有的、传统的阅读思维模式,阅读因此变得无处不在,并随时都可以进行。

      形成超越经验的数据决策,促进阅读改变。学生喜欢读什么?以前,教师完全靠经验或者主观意愿,不断向学生推送好书;现在却截然不同,教师喜欢的,学生不一定喜欢,这已经是现实。“你在读屏,屏也在读你”。屏读已悄悄成为当下学生的又一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大量的阅读数据就这样被记录下来。

      数据会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倾向,他们想要读什么、喜欢读什么,每个人的阅读需求有哪些不同,哪些群体可以被集合到一起进行社群阅读……如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工具搜集到学生阅读的全部数据,包括他们日常在家、在学校、在书店的读书时间、图书类型等,以此进行数据分析,形成阅读教学决策,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推送书目,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相应的读书实践。

      数据不是策略,却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对此,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在大数据时代挖掘、整理、筛选与利用数据的能力,精准地省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科学干预和预测,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数据为阅读教学决策服务,并通过技术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供给,切实促进阅读教学改变。

      形成超越媒介的技术加持,创新阅读实践。技术解放了人,同时也赋能人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以往,学生的阅读媒介仅有书本;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整个世界都成为学生的“书本”,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VR\AR等穿戴技术的综合加持,让阅读在内容与形式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在学习《金字塔》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让学生戴上VR头盔看“金字塔夕照”,调用AR应用功能完成金字塔数据的搜集,利用三维技术模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等。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空间不断向外界推送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创新关于金字塔阅读的实践活动内容及形式。


      面向2035,我们还可以创新什么


      深度阅读可以由“人·机”协同完成。面向2035年的阅读,我们还可以创新什么?“人·机共读”。人工智能时代,是“人·机共读”的时代。未来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人机结合体”,人们在把简单的阅读交给机器去做的同时,更会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让机器更好地帮助自己来“读书”。

      可以预想未来,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有可能与面对面或者远程的同学一起讨论,一起阅读,一起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起共同进步。“人·机”协同完成许多阅读任务,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学生自己。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通过阅读主动建立自己的阅读社群、互联空间……其目的无非是将阅读带入深处,解决他们个人现有知识储备、能力技能等解决不了的现实问题。

      “一屏万卷”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让学生整天捧着一本本纸质书读,那就比较落伍了。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阅读需求及喜好,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比如,他们可以阅读并链接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每一期不仅有资深文化学者全程细致讲解,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还有在线网友一起云旅行,互动问答。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读了、喜欢读了,才能潜入书本深处。“人·机共读”充分利用机器、利用成熟技术协同完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任务,相信这样的阅读一定是深度阅读,且代表着未来阅读的方向。

      从纸质媒介到数字媒介,从无声媒介到有声媒介,从线下到线上……超越媒介的技术加持,不仅跨越了阅读的界限,还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挑战性,阅读正变得越来越便捷、好玩、有意义。

      未来阅读,为未知而阅读,为未来而阅读。未知和未来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但确定的是通过阅读一定能解决未知问题,预见未来世界。对此,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铂金斯也曾提出,有价值的学习应该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同样,有价值的阅读也应该如此,那些低效的阅读方式将被慢慢改变或颠覆。全息阅读、泛在阅读、场景阅读、众筹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也将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日常的阅读方式。对此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当下,尤其是伴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新思维、新技术等也在不断拓展数字阅读的应用场景,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和阅读感受。这一切变化及回应无不倒逼着未来阅读方式的转变,乃至是未来教与学方式的革命。

      未来阅读,师生何为?唯有改变和创造。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