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从提问开始
作者:刘伟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05-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在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最近我执教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并在课后进行了自我反思。

      与认知对比,激发阅读兴趣。精彩巧妙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开始的保障。本节课,我以“老虎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引入,再以“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却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引发学生形成认知对比,学生的阅读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达到了预期目标。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结合课后第一题,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自己进行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批注、解疑批注,讨论不出答案或有争议的批注再一起解决。这样就巧妙地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他们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是思维能力发展的第一步。

      令我欣喜的是,有一个小组的问题是:“读了课文后,我感觉作者一开始很期待表演,演出结束后又感到很疑惑,作者的心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梳理到课后题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互助学习小组,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探讨与梳理,提升表达交流能力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一个小组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一句话‘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大家是在嘲笑‘我’吗?”我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于是进一步追问:“是呀,作者当时认为自己演砸了,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有的说:“文中‘演出后小哥哥对我说你一出场就豁几个虎跳那就强多了’,言外之意就是加进豁虎跳表演会更好,这说明表演并没有砸锅。”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能够把观众逗笑这也是一种本领。”孩子们各抒己见,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观众不是嘲笑他,而是他可爱有趣的表演把大家逗笑了。就这样,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你认为这只‘大老虎’窝囊吗”,也在探讨中得到了解决。

      鼓励大胆表达,每个“他”都应该被看见。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给予他们平等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班级就会形成一种乐学善思、敢于交流的学风。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把更多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妙语连珠,学习目标也很好达成了。我想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课堂。一是课堂上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上课是在解决“他们”的问题。二是能够抓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持续探究的概念性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会拥有极大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而不是被一堆零散的问题牵制。三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围绕关键的概念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