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关注学生的“有心人”
作者:王 瑞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05-26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及人际、学业等方面的困扰,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逐年攀升,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14.8%,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育人重在育心,班级是学生在校活动的重要场所,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员,对学生抑郁问题的发现及预警具有关键性作用,要培养班主任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班主任具备心理健康一级预防员的敏感性。实践中,许多班主任对学生抑郁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区,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些问题成为班级育人的短板。

      了解抑郁是班主任理解和帮助学生的前提。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容易出现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生活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抑郁情绪是常见的负性情绪,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但学生如果一直处在抑郁情绪中,伴随着高焦虑、高压力,不愿意寻求帮助,持续时间过长也容易导致抑郁症。总体来看,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往往持续性(两周以上)存在生理、情绪、行为异常表现:身体时常无原因地疲倦乏力,并伴有长期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情绪低落,莫名沮丧忧伤,压抑悲观;行为不敏,思维迟钝,丧失兴趣,不喜欢交往;自卑自责,否定自己,毫无价值感。当然由于掩饰性强,青少年抑郁症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还存在“微笑型抑郁”“隐匿性抑郁”等非典型个体特征。班主任要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情绪行为动态,设置班级心理委员,从学生与家长那里了解并关注抑郁症学生的早期信号:如突然性格大变、经常身体不适、孤单没有朋友、无法解释疼痛、被校园欺凌、有自残行为等,做好关注学生的“有心人”。

      抑郁症不仅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还会引起学生认知功能下降,造成青少年社会交往困难,影响生活质量。当然,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及早发现、科学治疗能有效降低风险甚至自愈恢复。班主任要科学、理性地认识抑郁症,不将抑郁行为曲解为厌学、找借口、不努力,进而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既要认识到相关危害,不掉以轻心,也不能过于夸大,无所作为。

      首先,鼓励寻求专业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作为一种心境障碍疾病,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某些抑郁征兆,要对家长进行科普,理解家长的担心和焦虑,鼓励家长不逃避,不忌医,建议家长及早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接受专业治疗,按照医嘱服药。

      其次,给予恰当关心关爱。对于抑郁症学生,班主任要外松内紧,不表现出特别对待,但时时关注,降低学业要求,个性化安排学习任务及作业情况,多给予鼓励表扬,主动了解抑郁症学生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引导关爱。

      再次,做好亲师沟通。支持和接纳是促进抑郁症学生恢复的保护性因子,班主任的亲师沟通影响其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安全感。班主任在沟通过程中要以建立关系为主,语言上不能冷嘲热讽,批评说教,要专注倾听,表达尊重;态度上要给予理解,承认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悲伤,多表达关心、陪伴与认同。

      最后,家校合作共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常与不良家庭功能有关,父母正向的参与、配合及改变对于孩子治疗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抑郁症学生的治疗情况,告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科学认知,降低期望,主动陪伴,做好监护,积极治疗;上学期间确保学生安全,与家长联手帮助抑郁症孩子涅槃重生,守护好他们的青春与生命。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