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霞:与学生携手遍历山河
作者:宋 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2-09-30

      “直到今天我仍然能够回忆起那个下午,秋老虎笼罩下的闷热教室里,我们一起安静听着来自遥远南半球的凌厉风声”。这阵风声,由曾经的学生从南半球“捕获”,经由恩师的手,送到这间十几平米的教室,吹醒所有半大少年的梦。

      写下这段话的是青年作家“八月长安”,文中所写的恩师,便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郭迎霞。

      曾经,地理几乎成为“地名”的代名词,似乎记住了一大堆地名,地理学科就可以考出高分。但郭迎霞说,上好一节地理课并不容易。在她看来,地理是物候变化时的春花秋月,是地质变迁里的沧海桑田,是人类活动中的车水马龙,是地球运动中的斗转星移。为了成为更好的地理教师,她基于PBL精心设计课堂头脑风暴、创意图式课堂板书、沉浸式具身体验;她在高中开展地理美育探索,开设“诗画地理”系列课程、践行“大美地理”教学理念……

      “当我们遍历锦绣山河,每一处每一角都珍存着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每一幅地图都诉说着动人的故事,爱地理就是爱家国,郭老师的地理课让我们懂得每一寸土地上留下的不朽传奇。”学生徐岩松说。


      立志成为一名地理教师


      郭迎霞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拥有一个地球仪和贴满墙壁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是很奢侈的事情,而郭迎霞与弟弟、妹妹合住的小屋里就是这样的布置。每当听到或看到一个新奇的地点,她立即会在地图上标注,并坐在地图前有滋有味地想象着这里发生的故事,乐此不疲。就这样,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不知不觉印到了她的脑海里,加上酷爱读书,积累了大量笔记和摘抄,慢慢地,她成了同学口中的“小博士”,在各级各类知识竞赛中屡屡小有收获。这种成就感,使她对地理学科充满了兴趣,1987年在大学志愿填报中,郭迎霞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地理教育专业。

      大学时期,郭迎霞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还是系女生部部长、系女子足球队队长等。由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1991年她荣获哈尔滨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郭迎霞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作家福楼拜的话:“教师和学生都是旅人,由我来指点方向,然后我们一起同行。”她认为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值得尊重的个体,师生之间应该是同伴、是朋友。这样的认识,来自郭迎霞大学时期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教世界自然地理的张毅老师,张老师课堂上惟妙惟肖的板图板画,让人感觉世界仿佛就在他的手里,那种畅快淋漓、深入浅出的讲解,每每都让郭迎霞啧啧称赞。惊叹过后,她暗下决心苦练“三板”基本功,以后也要像张老师一样,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神游世界、“走遍”中国,这也成为她未来研究地图的萌芽。

      另一位是教地球概论的徐淑梅老师,这是一位刚刚毕业、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女神”,郭迎霞为徐老师温婉含蓄、典雅大方的风采所迷住,她们不知不觉中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徐老师单薄的身体扛着重重的望远镜,在深秋的寒夜中笑意吟吟地等着学生一起观察月相,那个镜头让郭迎霞至今难忘。从徐老师言传身教中,郭迎霞明白了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只有直指鲜活生活、直面真实世界的地理教学,才是有生命的。

      同时,郭迎霞也学到了徐老师的“独门武功”。学生沈邹桐这样描写郭迎霞的“武艺”:“中秋节夜里,云层中一轮明月依然。几年前教室黑板上月相成因图竟如此清晰地浮现眼前:霞姐拿着红笔和黑笔旋转、解释、演示,日地月系统辉煌的蓝图被浓缩于指尖。”这正是因为徐老师当时在课堂如此化繁为简,将日地月宏大的蓝图尽收笔端的传承,所以每当郭迎霞讲到月相,都会向学生饱含深情地提及这段情缘。


      十年沉淀迎来地理教学的春天


      带着为地理教育奋斗的理想,郭迎霞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任教,这一教就是24年。

      当郭迎霞满怀憧憬和理想来到学校,等待她的却是地理学科取消高考的消息。职业生涯最初10年,却遇上了地理教学“漫长的寒冬”。郭迎霞没有消沉,她一直坚信学科本无大小,只要努力终将成为有特色、有风格、勇创新的教师。

      从1993年起,郭迎霞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学习制作教学课件,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1994年《洋流》一课获黑龙江省教学大赛一等奖,成为省内第一个将多媒体与教学巧妙结合的典型案例。每一节课,为了科学严谨、生动而富有美感地展示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郭迎霞制作课件可以熬到半夜甚至更晚,每次课前还在修改,课后也要继续完善,这种习惯保持至今。

      大学时代打下的基础,不知不觉成为郭迎霞的教学特色和标志。1995年她双手炫画世界地图震撼全场,在全省首届“三板”基本功大赛中荣获第一名。为了不断提升自己,1995年郭迎霞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攻读研究生,她边工作边读研、考托福,1997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她在学校率先尝试双语教学,承担的国家级示范课《彗星殿堂》在央视播出,现在双语教学已成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地理组的特色。

      从1999年开始,郭迎霞在学校创办了“前进星河”天文沙龙,带领地理组开设以天文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创建了哈尔滨市第一个天文科普基地;她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国内外大事件及地理纪念日,与组内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如千人签名迎接地球日、“我爱我家环保系列”等,这些活动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一张张名片。

      一直以来,郭迎霞的生活与书籍分不开。她读的内容很“杂”,不仅重点读专业书籍,还广泛涉猎心理、艺术、哲学、教育、人文、旅游等方面。郭迎霞认为,教书人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修身,读书致远,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书籍是课堂的根基,读书能指明前进的方向。

      终于,经过10年积淀,2000年高考恢复地理学科考试,郭迎霞迎来了绽放的春天。

      刚刚恢复高考的地理学科发展欣欣向荣,但也面临教学中没有合适的图册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由于郭迎霞对地图特有的敏感,在教学之余,她围绕地图教学和地理空间思维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她深耕地理图像和空间教学研究,主编开发出一系列地理图像系统教学资源,出版发行著作20余部,在全国各地中学广泛使用。郭迎霞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意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结合自身优势,将“三板”教学逐渐演化成她的“绝活”,能把各种各样抽象的现象变成直观形象的图式,利用地理学独有的语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就在我们眼前”。这些精准适恰、充满美感、图文并茂的板书背后,是郭迎霞课前的精心设计,她在黑板上反复练习,从图文的内容、大小、版式,粉笔的颜色,书画的时机等,都一一作出精准规划。她指导学生参照板书在笔记中插入图表,让笔记成为独创的学材,成为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技能的重要源泉。

      “三板”教学也奠定了郭迎霞空间研究的基础,“以图明理”成为她的教学特色之一。郭迎霞找到了一条比较清晰的专业发展方向,也完成了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自己


      在教学生涯中,郭迎霞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做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精彩而独具风采的好课非一日之功,一名教师需要用一生来备课,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自己,每节课都是公开课。

      地理课堂教学虽不容易,但只要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把握学科独特逻辑和学科价值,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能找到地理学科教育的原点。郭迎霞曾这样概括地理: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大自然是地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内容,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本质的思想,人地和谐是地理学科的大美之所在。

      2010年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邀请,郭迎霞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聚焦课堂活动,她上了一节公开课:《城市空间结构》(湘教版)之“区位”。这节课确立了郭迎霞的教学风格,以跨学科整合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教学以空间为依托,以时间为轴线,以城市的发展史为线索,跨越时空,采取史地融合重组的教学方法,选取了不同历史阶段7个典型城市,借时间维度展现城市演化史,探讨古往今来人们如何追求并创建“更美好的城市”,使学生感受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给学生一个丰富、完整、全面的认知体验。由此,跨学科、追求大美地理的思想在郭迎霞的教学中生根发芽。

      此后,郭迎霞在课堂内外积极推动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在她的主持下,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地理教研组先后开设了《诗画地理》《霓裳羽衣》《道听途说》《环球扫描》等跨学科选修课,其中“梦回江南”“印象山歌”“丝路千年”“蜀道难”等课题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合作,打破了学科界限,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展示,让地理故事中闪耀的人性光芒美不胜收。


      一节好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生


      2015年,郭迎霞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任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她要努力找到发展的新方向。

      经年的教学经历,使她再一次回到原点追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科本质”“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怎样培养人”“什么样的课堂具有生命力”等一系列问题。

      在思考和实践中,郭迎霞把教学重点从关注自己转到体味学生,从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收获,将教学思想定位为生命化教育。她认为,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正是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丰富、多样,才使教育变得富有魅力。

      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思考者、实践者,郭迎霞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打破课堂边界,与同事一起开发了结合微信和大数据统计的系列课堂设计:“明月几时有(月相观察)”“岩值秀(岩石鉴定)”“花儿逐日(太阳高度角观察)”“魔都工业发展史”“最美新疆棉”“舌尖上的苹果”等,这些新颖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学生的活力在体验中得到释放。

      考入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叶刘杭,在郭迎霞的影响下大学主修经济学辅修天文学,他说:“郭老师让我们领略了地理学科的魅力,引领我们主动思考。我觉得一门课、一位老师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交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学科学习的平等交流。每每下课,总有一群人把霞姐团团围住,一片热闹。与其说在答疑,倒不如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讨、交流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处在这种氛围时,学习一点也不枯燥,甚至连考试的疲惫都被冲淡了。郭老师带给我的地理知识将终身受用。”

      除了教学,在担任哈尔滨第三中学地理教研室主任的16年中,郭迎霞悉心指导组里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她的引领下,不少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中学地理教学界的引领者,她带领的教研组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地理教研组。来到上海后,郭迎霞先后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得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9年起,郭迎霞担任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地理学科攻关基地主持人,为上海市培养中学地理教学的中坚力量。她与团队将研究的视角定位在培育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和空间素养方面,这是一个有难度、有挑战的研究领域。她领导13名骨干教师,展开了为期3年的研究与实践,其成果《空间魔方——具身视域下中学地理空间思维的教学研究》即将出版。

      在薪火相传的道路上,郭迎霞与青年教师一起智慧碰撞、共同成长,她就像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隐形的翅膀,引领他们飞向未来。

      一次旅行途中,一个10岁小女孩天真地问“什么是地理”?这个问题几乎把郭迎霞问倒:“我怎么告诉她?难道要从希腊的‘描述地球景象’开始叙述,然后再说课本上的定义以及科学家对地理学最新的认知吗?”

      郭迎霞忽然发现,要简洁生动地道出地理学的本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地理究竟在哪里?她抬眼向窗外望去:漫天繁星,星光熠熠,她和她的一届又一届学生,不就是如此遇见,遇见了地理,携手共看日月星辰、四季轮回、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郭迎霞,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上海市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核心编委,国家核心期刊《地理教学》杂志编委。多年来研究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美学,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编地图类教学用书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