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奇葩”题目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作者:樊树林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日期:2021-08-20

     暑假是孩子们读书的黄金时间。今年,不少学校还专门布置了暑假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是,有媒体调查发现,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有的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奇葩”题目,不少中小学生大吐苦水。

     阅读是最好的教育。引导孩子阅读经典著作,让他们从著作中汲取营养,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在互联网嵌入公众生活的时代,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教育和阅读的关系时说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启用,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已经进入到语文教育实践环节。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由来已久。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既然是“整本书阅读”,为师者辅助学生阅读,应该着眼于文本整体。然而,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偏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设计的一些题目不仅未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将孩子被吓得落荒而逃,挫伤了其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读《西游记》,请回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初中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将保尔·柯察金每一年的经历整理成一张时间表”;高中生读《百年孤独》,请“将其与《变形记》作比较,分析其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诸如此类题目,别说中小学生,即便是中文系毕业生,也会“望题兴叹”吧。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单篇短章如此,“整本书阅读”更是如此。“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让孩子把书读完,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结构、语言运用等。因此,教师在为孩子们搭建阅读的“脚手架”时,需要遵循阅读的目标,把握阅读的精髓要义,不能过于关注细枝末节,否则会扭曲“整本书阅读”的本义。

     当前,“整本书阅读”已正式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不少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其与传统单篇文章阅读的区别。阅读整本书,更能还原阅读的魅力。

     阅读是手段,也是目的,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题目引导学生阅读。但需要注意的是,设置题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而不是考查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