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爱是最美的教育语言
作者:记者 蒋亦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3-03-14

方青迎接学生进入校园。 学校供图


      校长名录:方青,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教体局副局长、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聘督导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方青的教育故事,仿如校园里的一眼清泉,常流常新。    

      就在记者来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的前几天,一位班主任跑进她的办公室抱怨一名新生的“不是”。“上学才几天,学生这样表现很正常。她的家庭有些特殊,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方青保持了惯常的笑容和慢语。

      次日,方青早早地站在校门口,这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习惯。遇见了新生的奶奶后,两人聊起家常。方青从中得知,因为这个家庭遭遇过不幸,奶奶在养育孙女时尤其患得患失,导致了孙女言行的乖张。

      方青把这次谈话和体悟写成了教育日记,转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在回信中写道:“我明白了您之前说的交往、沟通的意义,好老师要爱学生,还要做事细致。”

      校长的几席话语,就让爱和理解在家庭、教师、学生之间自然流淌,这便是方青从教30余年后得出的教育哲学:爱是最美的教育语言。


什么是爱的教育

——基于儿童观察的情感互认


      方青始终坚信一句话:教育是有“魔力”的,能真正地改变人。

      信仰来自于她的童年。尽管家境贫寒,但父亲会教导他们,逢年过节要端上最好的菜请亲戚来吃饭。久而久之,方青明白了,要学会分享与感恩。父亲在土灶上放一本书,看着几个孩子生火时抢着“啃食”书香,还会在晚上拉一把二胡,逗得孩子们跟着有唱有跳。久而久之,方青发现,再困顿的时候,也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方法。

      童年改变了方青,也让方青意识到,给更多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于家庭、社会来说,意义不凡。1987年,方青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上岗前一天,奶奶叮嘱她两件事:“好好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教错别字。”

      方青最初是在农村学校里任教,同事们对她的印象是:有文化,不爱发脾气,学生特别服她。

      方青有啥妙招?写信!她每出一趟差,会给孩子们寄回几封信。火车上写一封:“我牵挂你们,担心你们上课的状况,如果没学好,是我这个老师以前没教好。”培训时写一封:“今天我听一位名师上课,他的学生表现很出色。我把名师的课堂设计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回来讲给你们听,看看是你们比城里孩子更棒,还是我不如城里的名师好。”等到方青回来时,每个孩子都憋足了劲,想证明自己是老师最信得过的学生。

      方青每做作文教学课题,就会让学生一起参与,因为这是共同的教育体验。方青要参加全国演讲,会在每天课前安排5分钟演讲,让孩子们帮忙掐时、提建议,结果这个班的学生不知不觉就特别会写演讲稿。

      这些事透射出方青的教育价值观——爱是最美的教育语言,教育的爱不只是单向的付出与奉献,而要与儿童实现某种情感互认,让师生在“如果我是你”的立场上去关照彼此。

      理念照进现实,方青的教育呈现出灵动和不拘一格的特点。方青把多年来积累的案例写进教育日记,几十年下来,足足有几十万字。“回看日记能时刻提醒我,要坚持从儿童观察的视域去分析教育问题。你懂学生,才能去爱学生。”方青说。

      方青赴任金东区实验小学后,“校门口的方校长”就成了一道亮丽风景。从家长、学生的神情举止上,方青会分析其背后的心理轨迹,并给出最恰当的处理方式。一名新生从不跟老师打招呼,方青在校门口观察发现其父亲就是如此习惯,于是方青每天都会笑着对学生说“早上好”。直到第三年的一天早晨,学生开口了:“校长,早上好。”


校长如何“领路”教师

——关于师爱的“沉浸式教育”


      对方青的“爱的教育”,一些教师最初并不认同。“正确的空话,不如教学方法来得实在。”“农村孩子单纯,到了城里可不一定行得通。”甚至还有人误会:“校长站在校门口,就是在监督教师出勤。”

      “道”与“术”的关系,考量着方青的管理智慧。她没有选择在大会小会上“灌鸡汤”,而是从真实情境出发,让教师们在“术”中寻“道”。

      方青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群里发一个古今中外的教育小故事,有经典片段,有教师原创案例,也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子。比如说,教师之间出现了一些小矛盾,方青就发“让他三尺又何妨”“恶语伤人六月寒”等典故,“都是知识分子,一看就明白了。老师们也可在故事底下留言,或者直接找我沟通”。

      其他的“妙招”不胜枚举——

      师爱“说”出来。“寻找幸福的种子”是方青策划的品牌师德活动。教师从平时的教育生活中,发掘精彩的案例故事,登台当一次演说家。因为要身临其境、真情实感,参赛的教师无不全力以赴,有从外校调来的教师十多年没写过教育文章了,硬是连续备战了几个夜晚。

      师爱“展”出来。身边的感动稍纵即逝,何不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让参演和观看的教师感同身受?曾有一位背了5年“渐冻症”孩子的妈妈,颤抖地向方青哭诉,孩子个子长高了,她背不动了。方青第一时间找到教务处,要求该生的班级从四楼搬到一楼,离操场、厕所最近。后来,方青把“渐冻症”孩子的故事编成了师德情景剧,自己带头参演,还原了故事的细节和人物的心路历程。演出结束,台下的教师们已泪眼婆娑。

      师爱“辩”出来。有个班因为补作业,没有做眼保健操,被值周生扣分后表示不服。值周生认为自己按规办事,履职权利受到了侵犯。方青在周前会上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扣分”风波大讨论。几番辩论下来,教师们得出共识:分数该扣,不可违反学校制度;任课教师错了,需要向学生道歉。躺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生动地走进了教师们的内心。

      师爱也要“护”出来。家长和教师起了矛盾,方青总会及时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教师。“是我没带好团队,有事直接找我。”方青通过一封封《给家长的信》,融化了家长心头的坚冰,因为“没有家长会拒绝捧着爱心而来的我们”。方青的担当让教师们无不感动,也深受教育。

      日复一日地耳濡目染,方青的“爱的教育”得到了教师们最真诚的响应。过去,“问题学生”的分班是要抓阄的;现在,教师们主动请缨来转化孩子。过去,方青的教育语言有人当成“耳边风”;现在,教师们主动去记录、分析方青的话,还有人专门研究爱的教育“话语场”,希望成为方青那样的教育工作者。


从小爱走向大爱

——对教育和社会的担当扛在肩上


      “爱的教育”赋予了学校蓬勃的生命力。金东区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80余名教师获得区级及以上名师称号。在校长岗位上,方青攀上了事业的巅峰。

      “我是农家出身,干着教育的良心活,对这片土地、对人民始终怀揣最质朴的情感。”方青由衷地说。

      方青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时,她最忧虑的是农村教师流失问题。那一年3月,方青向大会递交了《关于“稳定农村师资队伍 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的建议》。没想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4月就出台文件,全省17万农村教师人均每月增加230元左右的津贴。后来,全国各个省份也都出台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系列政策。

      建议落地了!方青激动地告诉自己:有了发言权就要充分调研,真实的基层声音是最有价值的!之后几年,她去了陕西、新疆、湖南、甘肃等多个省份,深入调研城乡教育差距,提出“关于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等建议。渐渐地,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千方百计联系方青,希望她伸手相助、排解矛盾。有时遇上一些比较偏激的来访者,她还得扮演心理疏导师的角色,努力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我是人民的代表,要成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而不是一堵隔音墙”。

      对学校的爱,换来了师生的幸福成长;对社会的爱,换来了“共饮一江水”的情感共鸣。许多不相识的教师甚至家长给方青去电、去信,感谢她为教育、教师办了好事实事。其中一封邮件是这样写的:“谢谢您为我们说话,我们会在遥远的地方为您祝福。”

      在录制一次电视台访谈节目时,主持人曾问方青: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学校“以爱育爱,以德培德”的理念是否会有改变?方青不假思索地答道:“‘爱的教育’理念不会变,它就像一盏灯,我们每天在践行、思考、升华,不断地靠近它、靠近它……”

      这,就是方青的教育坚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