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春:把理想教育写成“诗”
作者:丁元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10-11

      理想学校并非一定是“完美的学校”,老学校走向理想学校,我们没办法从“图纸”开始,只能从现实出发。而所谓“定制”,正是直面现实、乐于接纳也敢于创新的选择。

      ————————————————

      结束一天的忙碌,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儿,复盘一天工作的同时,脑海中也会时常蹦出几个小念头,不断在心底追问自己:需不需要这样拼?是不是可以不做或少做一点……

      但每当走出校门,看到眼前并不美丽的社区环境,遇见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听到他们不经意间说出的“脏话”,看到他们随手丢下的垃圾……在那一刻,心中有一个声音愈加坚定:孩子生长的环境越不好,就越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接受理想教育的权利。

      理想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学校,老而小的学校能否做出理想的教育呢?我想分享3个小故事。


      一个“定制的房子”


      “我觉得我们的学校更像一个房子,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如同这个房子装修的过程,起初是毛坯,后来是简装,现在我们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定制的房子’……”一次对外开放的交流会上,副校长喻梅动情地讲述着她眼中的学校。

      我特别喜欢“定制”这个词。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所一模一样的学校。我认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是一所“定制的学校”。以我校为例,我们的学校空间很小,因此许多东西是定制的:定制的球场、定制的学习空间、定制的家长会……因为定制,所以处处可见用心用情的创造。

      就在前不久,我们还定制了一场难忘的毕业典礼。毕业是告别的季节,“我们该怎样告别呢?像当初见面时那样”。我们以“榉树下的我们”为题,在榉园举办了一场“星空下的演讲”,我们期望学生未来不管走多远,想到母校就能想到这棵树,想到树下有尊敬的老师和可爱的伙伴,懂得“母校是出发的地方,星辰与大海才是远行的方向”。

      理想学校并非一定是“完美的学校”,老学校走向理想学校,我们没办法从“图纸”开始,只能从现实出发。而所谓“定制”,正是直面现实、乐于接纳也敢于创新的选择。


      世界上“最好的学校”


      “尊敬的丁丁校长:我非常喜欢学校,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天,我收到了二(1)班学生倪悠然送来的一张卡片,看到上面稚嫩的文字,我鼻子一酸。

      我们学校“条件”并不好,既没“颜值”也不够宽敞,但它在学生心中却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学生心中最好的学校不就是一所理想学校吗?

      当然,在欣喜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学生为何喜欢学校?

      在二(5)班学生舒希怡的眼中,学校真的太有意思了,学校的“空中农场”是她最喜欢的地方。“美术课上,老师带我们观察棉花,我才知道棉花有4个瓣或者5个瓣,棉花籽竟然还能榨油。”而对于四(4)班学生贺宗宇来说,最惊喜最难忘的是他举办了一场个人诗集发布会,大家围坐在一起读他的诗……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因为他们被看见、被信任、被期待、被温暖……因为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装在心里。“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不妨听听学生的想法”“不是你喜欢,也不是我喜欢,而是看学生喜不喜欢;不是你需要,也不是我需要,而是看学生需不需要”……这些都是我们的“口头禅”。


      我写下的第一首诗


      “盛夏之风拂过榉园繁茂的树叶,丰收的气息在格园清新的空气中轻轻飘荡,劳作的快乐洋溢在诗意的一米麦田,行走在躬耕大道,每一天都是爱的模样。

      在这里,榜样如阳光,关心似雨露,故事浸润着每个人的心房,美好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我们在麦田仰望星光,我们在榉园跳舞歌唱,在忘我的劳作里,四季悄然翻开新的华章,在驰骋的奉献中,桃李默默散发芬芳。

      我们要像树一样生长,我们要像鱼儿一样游荡,美在校园,我们像花儿一样,爱在其中,让我们尽情绽放。”

      我是校长,也是一名数学教师。我不会写诗,但这又确实是我写下的第一首“诗”,所描述的正是我们充满诗意的学校生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特级教师郑英在《教育,向美而生》一书中也写道:“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

      理想学校孕育理想教育,理想教育长什么样子?我们的回答是“像诗一样”。师者,亦是诗者。把理想教育写成“诗”,老学校自然焕发新活力。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