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臻:单元教学的保障——真实性评价任务
作者:卢臻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04-23

      教师关于单元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单元目标预设了某单元学生应“学会”的内容,即“能做什么”,那么在教学情境中,如何知道学生“学会”了?“学会”的证据是什么?没有“学会”怎么办?这就需要通过真实性评价任务,促进和完善。

      真实性评价任务是单元教学效果的保障。其一,在认知程度上确保单元目标的达成。单元目标是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力或态度倾向的变化,我们一般用相对概括的语言陈述学习的最终结果,如根据教材明确的语文要素,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主要目标应为“掌握点面结合的手法”。基于这个目标,师生借助《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篇目,围绕点面结合手法展开教与学的交互活动。而最终是否达成了目标,不能只看学生对课文中点面结合手法的基本理解,而要另设一个与课文相似的陌生情境,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点面结合手法赏析或写作。这个陌生情境就是真实性评价任务,它是测评学生真正理解的手段、工具。其二,在情意态度上确保学生投入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知识的有用性,真实性评价任务就是知识真正的用武之地。透过真实性评价任务,学生认识到所学有用,而且知道何时用、何处用、如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为自己的成功负责的意识。当然,这也同样能够激发教师有效教学的责任意识。

      所以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主张“逆向”建构课程的思路,即先确定“到哪里去”的单元目标和“怎么知道已到那里”的评价任务,然后再设计“怎么到那里去”的教学活动,课程设计聚焦提高学生学习表现,方向明确,首尾贯通。

      真实性评价任务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其一,任务情境是实际的生产、生活场景,能够充分刺激学生在知识运用上的学习表现。如果说课堂情境是个泳池,真实性评价任务的情境则是江河,甚至是海,它是陌生、复杂的,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借助课本掌握了大量汉字,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则要求该学段学生能够“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字”,这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培养的识字能力放在了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去考查。生活是充满变化的,学生的能力要在变化的生活中展现、增强。其二,评价任务刺激学生深入反应,直接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表现。真实性评价任务是对成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挑战的复制或还原,是用直接手段考查学生在核心知识和技能运用上的表现,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考虑各种获取、组织信息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成果。

      可以说,真实性评价任务是为了揭示学生真理解还是假理解而设计的任务,因而往往是综合性、没有常例可循的任务,这种任务的结果一般是具有创新性、个人化、可观察的作品,比如朗诵一个片段、设计一套方案、创作一篇文章等。

      设计真实性评价任务需要满足四方面要求。一是评价目标明确、集中,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由评价目标细化出的评价标准具体、清晰,能够用以指导和调整学生学习表现。二是任务情境信息杂乱,是学生作为普通人所面对的真实的校外世界,具有多种模糊的制约因素或条件,这些因素或条件要求学生不能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而要调动各种资源应对挑战。三是评价任务关注结果,必须复制人们生产、生活中真正遇到的难题并明确必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就是考查学生思维发展的证据。因此,评价任务在表述上多以第二人称的形式明确学生身份,以刺激学生深度卷入任务并做出相应的真实表现。四是提供机会,及时反馈。真实性评价任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统一的答案,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表现,因此必须公开评价标准,同时合理提供资源、实践和反思的机会以及必要的反馈。

      (作者系特级教师、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