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作者:张栓牢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2-11-28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然而,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呈现出若干缺憾,尤其是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研究和吸收了“吟诵”这一中国诗词的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出“念—诵—析—吟—作”五步教学法。

      初读文本,念准字音。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所谓“音随义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理解字义、读准字音等问题。在“念”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句意、注意节奏,这就是“诵”的环节。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读四言诗可以采用“二二”格式,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读五言诗可以采用“二三”格式,如“白日/依山尽”“粒粒/皆辛苦”;读七言诗可以采用多种格式,比如“二二二一”式、“四三”式、“二二一二”式等。朗诵时对诗句进行具体而灵活的处理,可以增强诗味、体味诗情,更好地感悟诗句的意境。

      在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读苏东坡的《念奴娇》《定风波》,可以深切体会作者超脱旷达的胸襟;读辛稼轩的《水龙吟》《永遇乐》,可以感受作者慷慨纵横的豪放气度;读李易安的《醉花阴》《声声慢》,可以品味曲尽人意、要眇宜修的婉约精致。

      在“念—诵—析”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逐步深入的解读,为后续“吟”的环节打下坚实基础。所谓吟,就是拖长声音,依字行腔,营造旋律,表达韵致,以声传情。标记平声字、仄声字、韵字等是吟诵的基础性工作,学生遵循“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进行标注。平声字吟诵时要把声音拉得长一些,仄声字则要吟得短促一些——以唱歌类比,如果仄声字吟一拍,平声字就要吟两拍。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在吟诵的时候就要“长长短短短长长”,“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在吟诵的时候就要“短短长长短短长”——这样才能有一种长短交替、错落有致的韵律美。押韵的字比一般的平声字拖得更长一些,可以吟成三拍、四拍甚至更长。

      吟诵是与作者情感心志的碰撞,要设身处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欢愉、愤恨、悲伤、叹息等情感,将作者热烈真诚的情感具体化,用恰切的声音表达出来。吟诵的旋律力求优美动听,清晰的发音、准确的咬字是形成美感的基础。

      吟诵曹操的《短歌行》时,学生在“何以解忧”的“忧”字上重音拖长至三拍,把一代枭雄的深沉忧思表现出来;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句中,学生将“嘉宾”吟至三拍表达喜悦情绪;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中,学生将“哺”字吟半拍,吟出急切的心情,将“心”字吟四拍,吟出志得意满的情绪。吟诵李白的《将进酒》时,学生将“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中的“愁”字吟至四拍,表达出诗人那种看似洒脱实则壮志难酬的悲壮情绪。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的前几个双声叠韵字吟三拍,表达低沉而哀婉的情绪,又将“凄凄”“惨惨”各用一拍吟出,表达痛彻心扉的孤寂凄凉之感。吟诵李煜的《虞美人》时,学生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字吟为三拍、“流”字吟为四拍,如泣如诉地将亡国之君的万般哀怨传达出来。

      吟诵古诗词也激发了学生的诗词创作热情,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组织了“北中宏道诗词悦读社”“青草文学社”等社团,引导学生歌唱新生活。沐浴清峪河之芳泽,学生写道:“秋英粉蝶舞,蒹葭西风袅。柳拂青纱皱,竹篁笛渺渺。”校园里樱花飘落,学生写道:“风住尘落定,雨洗丽愈妍。落英忽缤纷,代谢亦自然。”龙桥访古之时,学生发思古之幽情:“巍巍古龙桥,卧波五百年。崇仁温尚书,弘道王天官。”宏道石前也有学生的诗作:“三秋气高爽,北国霜初降。银杏金叶丽,云端书声响。”

      依托“吟诵”的古诗词五步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学校将继续探索、积极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审美、创作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