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为迁移而教的数学课
作者:陈 洁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4-03-01

      一次在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示范课研讨会上,听完特级教师张冬梅执教《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我对课堂的认知陷入深刻反思。课堂上,张冬梅老师基于操作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概念的认识,以丰富的体验活动展开学习历程,积累直观表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抽象的长度量感。


      片段一:矛盾冲突,创造毫米。


      师:老师给每人都准备了一个1厘米的尺,用它量一量练习本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拿出小小的1厘米尺动手测量,很多学生表示疑惑)

      师:你们“咦”什么呢?

      生:1厘米的尺不管用。

      生1:练习本太薄了,量不了。

      师:动动脑筋,用1厘米尺量怎么让它管用?怎么加工一下能量出来呢?

      生2:把1厘米尺平均分成2份,在1厘米尺中间画一道线。

      生3:本子太薄了,1厘米尺太长了,要分一分。

      (展示学生作品,把厘米尺分一分,画一画)

      师:有的同学将1厘米尺平均分成2份、3份或更多份,大家不约而同都想到分,数学家也是这样想的,把1厘米平均分,分成更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一、创设测量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基于问题驱动探究学习。


      这节课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量练习本厚度,用学过的“厘米”量,不够1厘米,产生矛盾冲突,需要对长度单位“厘米”进行细分,进而想到创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感悟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扩展认识更小的长度单位。


      片段二:体验活动,建构毫米。


      师:直尺的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找一找1毫米。

      师:数一数,看一看1厘米里到底有几个1毫米?

      生:1厘米里有10个毫米。

      生1:我先从左往右数一遍,又从右往左数一遍,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师:我们一起用铅笔尖在直尺上指着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学生全体一起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2: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

      师: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到底有多长?什么东西的长(厚)度接近1毫米呢?

      生3:笔尖的粗细约1毫米。

      生4:磁卡厚大约1毫米。

      师:是不是你们想象的这样呢?咱们要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测量后确认磁卡厚度是1毫米)

      师:左手拿着磁卡捏住,打量它的厚度,放到与眼睛一样高,右手抽走磁卡,打量一下这个缝隙。接着插上磁卡,再抽出磁卡,看到1毫米吗?

      师:举起你的手,比画一下1毫米。

      生5:1毫米就是这两个手指间的缝隙。

      师:你们两根手指间缝隙比画的1毫米,好好看一看,记在你们的脑海里。

      师:现在你们的眼睛就是一把毫米尺,估一估练习本的厚度大约几个1毫米?

      (学生独立完成,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二、充分体验活动,建立长度概念,基于操作实验深度学习。


      在观察、操作、推理、实验、验证等多种体验活动中,学生感受真切的1毫米长度观念。课堂上,教师以具体的测量体验活动让学生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将计量单位与熟悉的物体建立对应关系,参照单位标准进行判断,类比推理,估测其他物体长度。最后,教师让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测量对象与单位标准进行“度量比较—调整数据—表达结果”,感受长度量感的具体化、形象化、数量化。


      片段三:自主学习,探究分米。


      师:除了米、厘米、毫米之外,你知道还有什么长度单位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认识分米。你用什么方法认识呢?

      生:尺子上找一找。

      生1:数一数。

      生2:用分米量一量,估一估。

      师:4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问题单。

      (学生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小结:1分米就是10厘米,学生比画1分米。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师:把你的眼睛当作分米尺,估一估课桌的宽是多少分米?

      生3:估计3分米。

      师:老师用米尺量量。

      生4:42厘米,大约是4分米。

      师:我的手机宽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手机的长度呢?

      生5:手机的宽度比1分米短一些,手机的长度比1分米要长一些。


      三、积累测量经验,让数学贴近生活,基于知识结构化迁移学习。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张冬梅老师的教学侧重有所取舍。课堂上,教师将“认识毫米”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浓墨重彩,深度体验。在建构毫米的长度概念活动结束后,她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小结,体会知识结构的一致性和经验方法的一致性,然后放手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分米”,这种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合作、交流互动的场所,培养了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泉山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