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就在生活中
作者: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2-08-23

      当我们在探讨美育的时候,其实是在探讨如何“激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美育不是单纯的“艺术训练”,美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会几种艺术形式。书法、绘画、乐器、合唱……每种艺术形式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也都有其美学价值和育人价值,学校应该在让学生参与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挖掘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和价值,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美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应该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感悟其中的文化、涵养、品格,可以感染他人、帮助他人,这些都是德育的内容;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包含丰富的美育元素,学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重新欣赏文本,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历史人物的艺术成就,这些是智育与美育的结合;运动项目中的形体之美、队列之美,以及与运动相关的音乐、舞蹈等,同样说明体育与美育密不可分;劳动教育更是实现新美育的最佳路径之一,学生可以将劳动的收获加工、制作成精美的文创产品,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不一样的美。只有让美育生长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新美育的理念才会潜移默化生长在学校文化中、学生心灵中。

      新美育的落地离不开学校课程建设。传统的艺术教学往往以兴趣小组或社团的形式开展,学生通过学习收获了一项或多项技能,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是“天赋异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明确的艺术爱好,如果直接让他们被动投入艺术技能训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美育课程的第一步应该是放低门槛,找到面向一般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进入艺术的大门,自由自在地徜徉其间。当美育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即使学生没有迅速掌握精湛的技艺,仍然可以在将来获得美育的成果和美育的享受。

      课程也不应该以简单的说教形式开展——除了反复练习艺术技能,课程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些内容可以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师设置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和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情境和问题展开学习,学习过程中自然融入音乐、美术等各种美育活动;有些内容可以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利用传统节日以及学校的艺术节、文化节等,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实践、展示的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增长。这样的课程是分阶段、成体系的,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感受美育的魅力。

      除了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社会资源也是美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一方面,地方的民间艺术可以与学校美育形成链接,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门技艺,而且能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另一方面,学校周边的艺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天然就是开展美育的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这些场所,让学生在“亲密接触”中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感知。

      艺术离不开生活,美就藏在生活之中。当第一枝花在春天绽放,当草虫在深夜里唧唧鸣唱,当田野上吹来和煦的微风,当雪花落在衣襟上若有若无……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美,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无尽宝藏。许多时候,我们苦恼于缺少师资、缺少设备,却忽视了最美的存在。

      相较而言,城市学校开展高质量美育固然更为便利,但乡村学校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来到田间地头,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寻找身边的美,寻找那些不经意间发现的美。当然,这种“寻找”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立足自由与秩序的平衡点,通过系统而科学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美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美就在生活中,美育也就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