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基础教育领域政策观察
作者: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 来源:领教智库 日期:2021-12-16

      2021年11月,基础教育政策动态主要聚焦“双减”,涉及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管控、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指导价管理、课后服务补助标准、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教师“减负”等方面。此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也引发广泛关注。

      总的来看,“双减”政策力度持续加强、细节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1.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项目鉴别管理。

      《指南》要求,要坚持从严规范、科学严谨、统筹协调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综合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立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盘棋”,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低洼区”“空白区”“矛盾区”的原则开展鉴别工作。《指南》明确,主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开展鉴别工作,将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的培训判定为“学科类”项目。(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详情链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111/t20211112_579358.html

      【观察员分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学科类”培训得到了较大程度规范,但仍有一些培训机构存在名不符实的情况,通过巧立名目、隐形变异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此次教育部对“学科类”项目出台鉴别政策,既有一票否决的刚性,又有具体评估的柔性,势必将推动一线鉴别工作更加准确、高效,那些企图打擦边球的学科类培训还是要尽早考虑转型。

 

      2.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指南》要求,要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有机融入学科,增强“安全为本”意识和能力。通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在不同学段中的运用,力求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布局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详情链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1/t20211115_579815.html

      【观察员分析】

      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的第一路径。学校多开设一节课,安全就多一分保障。要做实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学校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也需要一线教师工作者有所依据,规范开展。只有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门别类又注重学科融合,强调知识学习又注重实践体验,才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工作中,各地区、各学校要主动作为,观望不起,也慢热不起。

 

      3.甘肃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鼓励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按工作量科学评估课后服务补助标准。

      《措施》提出,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课后服务经费,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按工作量科学评估课后服务补助标准。(信息来源:每日甘肃网)

      【详情链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B0S4740534697A.html

      【观察员分析】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除了做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落实教师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也是重要一环。制定课后服务补助标准,一方面,在为教师减负的现实需求下,落实经费补助能激发教师课后服务的热情;另一方面,面对课后服务不可回避的收费问题,制定公开透明的补助标准,做好信息公开,也能防止乱收费情况的发生。

 

      4.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降低考试难度、防止以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探索推行每周一天为“无作业日”。

      《通知》要求,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考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设计减量提质的考试办法。学校要统筹规划初中三年的期中、期末考试,可实行学科错位安排,期中考试科目一般不超过五个学科。作业方面,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时长的有关规定,建立各学科作业统筹机制,科学设定各学科作业量,坚决控制作业总时长。(信息来源:新京报)

      【详情链接】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3758621214404.html

      【观察员分析】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一些地区和学校积极探索,在作业设计上大胆创新,精益求精,但也存在一些教师在作业量的控制上“过度操盘”的现象。“无作业日”显然是想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但在“回家写作业”的既定习惯下,这种纯粹为了让孩子有时间“玩”的无作业日,是否能自如切换,真正落地呢?而且怎么“玩”,“玩”什么,是宅在家里玩电子产品,还是走进自然,感受生活,都需要深入思考,统筹规划。


      5.北京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意见稿提出,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定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浮动幅度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主要定价班型分为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三种类型。意见稿要求培训机构建立成本公开制度,每年在官方网站和办学场所显著位置公开上年度成本费用等信息。(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详情链接】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05655

      【观察员分析】

      培训机构竞争激烈,培训价格水涨船高,一些高价班、天价班的出现,让学生家长负担重重,社会焦虑不断滋生。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系统治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施指导价管理,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促进减轻学生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引导培训机构回归公益属性。各地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精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制定政府指导价;二要在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地有力,培训收费公开透明。

 

      6.西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实施方案》,公布15条“减负”清单,规定每年督查检查不超过5次。

      《方案》要求,各部门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未列入年度计划、未经审批报备的原则上不得开展。面向中小学校的常规性评比考核项目每年一般不得超过3个,督查检查不超过5次。未经同级教育部门同意,不得组织开展与教育教学活动无关的入校考察、观摩、检查等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的走村入户帮扶、上街巡逻巡查执勤、庆典招商、拆迁、接待、安保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不得强令中小学教师参与。(信息来源:新华网)

      【详情链接】

      http://education.news.cn/202111/03/c_1211430860.htm

      【观察员分析】

      建立教师减负“清单”制度是务实之举。在以往的操作中不难发现,一些减负倡议或减负禁令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的原因,一是关键概念的模糊性表述降低了政策执行力,如禁止“社会事务进校园”,如果不明确什么是“社会事务”就很难明令禁止。二是统筹规范缺乏量化降低了政策参照力,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如果不限定每学年的检查评比类型和频次,各部门的督查检查依旧会我行我素,学校迎检也会一如既往。期待更多区县教育部门及学校也能为教师减负开出更细致、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减负清单”,让教师静心从教、潜心育人。

 

      7.厦门市教育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厦门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办法(试行)》,对校外培训机构将采取“一课一消”监管模式。

      《办法》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向学员预先收取的课时费、教材费、资料费、住宿费等培训服务费用,由校外培训机构委托银行(简称“托管银行”)管理。托管银行应严格按照托管协议开展预收费管理,履行相关账户的开立与撤销、资金保管、资金清算、账务核对、课程及服务信息登记等职责,采取“一课(项)一消、一周一结”模式实施监管。经校外培训机构和学员(家长)共同确认已完成的课时或服务项目后,托管银行按课时费用或服务项目费用进行结算,7日内将课时费用转入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资金存款账户。(信息来源:东南网)

      【详情链接】

      http://www.fjsen.com/zhuanti/202111/18/content_30893340.htm

      【观察员分析】

      校外培训机构突然倒闭、卷款跑路、资产冻结等问时有发生。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办法,采取“一课一消”模式,是破解先收费后培训市场潜规则、保护家长合法正当消费权益的创新模式,也是从程序公平上规范校外机构的有力举措。但具体的实施层面,仍有一些桎梏需要打破。比如银行监管就可能手续复杂,家长们仍然有可能被培训机构以“简化手续”的名义牵着鼻子走,所以能否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宣传,提高家长们对政策的了解度,同时实施专项监管、专项办理,简化流程,将决定着政策的落地效果。


      出品|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 教育大数据研究院

      撰稿|强德平(中教传媒智库特约观察员)

      封面设计|王贾嘉

      策划|杨舒钠

      监制|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