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强学校主阵地 打好“双减”组合拳
作者:计琳 仲立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1-12-13

      在从严治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同时,上海聚焦学校主阵地,打好“双减”组合拳,从提质“每一个课堂”到做强“每一所学校”,从赋能“每一名教师”到汇聚“家校社合力”,将改革的重锤落在每一个顽瘴痼疾处、发展关键点,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线齐发力,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上海以加强作业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夯实课堂主渠道。结合“双减”新要求,上海又在作业指导和作业设计上持续发力,推出了作业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市级层面作业高质量建设体系,通过减轻作业负担来倒逼教学质量提高,让教育改革触摸到了最日常、最专业,也最深刻的角落。

      “双减”之下,“小”作业中孕育的“大”育人观得到了充分释放,上海学生的作业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中那些反复的、大量的、低层次的作业训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开放性作业。英语作业不再只是“抄抄写写默默”,而是组建编辑部,办出一份别出心裁的英文报;道德与法治作业不只是“背多分”,而是开展社会观察,撰写调研报告……

      上海将出台“校本高质量作业体系”,更好推动不同年级同一学科作业纵向衔接的科学性,同一学段不同学科作业横向衔接的关联性,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讲评、辅导各要素循环的互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质量。

      线下,狠抓作业建设;线上,做精名师指导。在不断优化作业管理的同时,上海抓住城市数字化转型重要契机,“双线发力”,全面升级了惠及所有学生、更具个性化和专业性的“空中课堂”在线学习平台。

      升级版“空中课堂”不仅加强了优质免费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而且在初中学段增加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对每一门学科的重难点进行讲解。目前,上海已在全市初步建起了市区校三级互动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答疑服务。


      畅通微循环,打通均衡供给“主动脉”


      从根上破解“双减”难题,要靠教育优质均衡。“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要打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主动脉”。为此,上海一直在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目前239个学区集团覆盖80%以上的学校。“双减”之下,“2.0版”的紧密型学区、集团更是加紧了建设步伐。更紧密的学区集团找准了打通“主动脉”的关键痛点,畅通内涵发展“微循环”,跑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加速度”。

      如何畅通教师流动“微循环”?上海通过区域范围内统筹,附加性地解决紧密型学区、集团创建所需编制;并在评定职称、荣誉上,向学区、集团内经常性流动、承担带教任务的教师倾斜。作为上海紧密型学区、集团中的代表,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5所学校中有两所都是相对薄弱的学校,流动教师中骨干比例接近一半。为了实现校际间的精准匹配,集团还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和学科分别进行数字画像,进行教师优配。

      如何畅通优质教育资源“微循环”?上海除列专项经费支持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外,还实施学区、集团捆绑式考核评价和联合教研。上理工附小紧密型教育集团5所学校组建起了教学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共享中心、党建中心这“四大中心”,开展联组教研,成立“命题研究骨干团队”,课程教学共研、学生活动共建、教育资源共享。


      全员导师制,赋能家校共育“主力军”


      今年新学期开学,在试点一年的基础上,上海在全市初中学段和小学、普通高中重点年级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家长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何赋能陪伴学生成长的两大“主力军”?通过全员导师制的推行强化教师的育人能力,加强家校的互动沟通,让每名学生都能拥有良师益友,有了“知心人”,让每个家长都能树立科学育儿“大理念”。与班主任的工作不同,导师更注重学生成长中的个性需求和精准指导,可以说既要做益友,更要成为良师。

      为推动全员导师制的开展,让每一位教师提升育人能力“金智慧”,上海积极开展专业资源开发和培训调研指导,印发了“师生关系”“家校沟通”“作业命题”等指导手册,每位导师都要做到“一必写、二必访、三必谈”。上海正在同步实施市区校三级全员导师培训,还将开发相关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联动校内外,共谱合力育人“主旋律”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丰富的背后是保障的支撑,上海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补贴标准,按照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补充学校用于免费课后服务的运行经费支出;按照法定工作日课后服务2小时按3课时折算、每课时补助85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发放教师课后服务报酬,确保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劳有所得。

      丰富的背后更是整合全社会资源、合力奏响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主旋律。围绕党史育人,上海今年暑期推出“大中小学校内外红色育人版图”,深入发掘本市校内外红色历史、红色建筑、红色资源,形成7张主题地图。通过上海教育博览会小程序平台,学生随时可以了解“百个红色校园建筑”“上海爱国主义系列社会实践基地”等不同主题红色线路以及育人内容。

      “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则拉开馆校合作新探索。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珍贵革命文物走进校园,并创造性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校园进课堂。

      大中小学联手更让一体化不断深入。复旦大学与所在的杨浦区联动,已派出17位教师深入区域中小学课堂,开设相关课程,启动了大中小学一体化专业化课后服务支持体系的探索。

      面对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要求,上海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开辟专业遴选渠道。11月15日,首批“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进校服务课程上线试运行。今年7月新成立的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首次全口径面向全市各类单位、机构征集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课程与活动。

      应对教师资源的压力,上海鼓励各区建立助教队伍,整合退休教师、志愿者和其他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后服务补充力量。全资国企的“小荧星”艺校作为优质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组织并培训97名优秀专业教师。上海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更主动作为与区域内的学校“手拉手”开展课后服务。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计琳、仲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