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因“真”而精彩
作者:顾之川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1-07-30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有的教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有的学生说:“每到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编造一些材料。”甚至有学生感叹“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基地主持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彭俊姣,通过《变“套作”为“真写作”作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课题研究,探索出有效的作文教学路径,为语文学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该成果已在南宁、梧州、玉林、崇左和百色等地15所高中推广检验,取得显著成效,成果获得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彭老师积极探索“真写作”教学,破解“佳作成长密码”,归纳提炼出“真写作”教学的双向三大要素——教师真命题、真启迪、真树人,学生真性情、真感悟、真做人;引导学生写作时树立“四个意识”——问题意识、自我意识、交际意识和文体意识;从“五个维度”提升文章品质——独立思考写出哲理、入木三分写得深刻、展现个性写出韵味、妙笔生花写出文采、巧妙结构体现创意。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将写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开展阅读拓展与思维训练。

    彭老师构建的“真写作”课程,既抓住高中生作文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又立足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注重思维训练,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上下功夫,针对问题,指示写作路径,提出改进方法,注重学生对写作课的感悟,从而实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和谐共生。比如,学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要求学生描写有关母爱的感人细节,把自己的感悟诉诸笔墨,写一封《给母亲的信》。一开始学生感到为难,有学生说:“我们天天和父母见面、说话,哪还用得着写信啊?”彭老师启发诱导他们:“若干年后,当你们步入老年、回首往事时,有些人可能会这样写回忆录——‘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当时我很不理解。可是现在,当我有满腹的话要向母亲倾诉时,这封信却永远寄不出去了!’”然后彭老师还用一个弑母囚徒忏悔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珍贵和母爱的伟大,要求大家写好信呈给母亲,并且拥抱母亲,说一声“妈妈,我爱你!”结果,班上每名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不少学生写出了非常感人的作文。

    “真写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作文训练成为他们青春拔节、丰富人生的一部分。以至于毕业数年后,还有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回想当初,彭老师逼着我们写读书笔记、写‘心泉’周记,赶着我们去阅览室读书,让我们养成了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好习惯。在时隔数年后的今天,还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单是写作技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心无旁骛,厚积才能薄发。”“真写作”真正把教作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生命被唤醒、被激发,一团团鲜活灵动的创造之火被点燃。锤炼文字的过程成为学生滋养心灵、提炼精神、增加生命高度和厚度的过程。谁还会认为作文难呢?

    “真写作”反对套作,符合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理念。以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试题通过精心选材与情境设计,明确写作任务,重点考查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语文关键能力。其中应用写作继承我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着眼现实需要,明确任务驱动,提倡真情实感,注重问题解决,反对无病呻吟,摒弃假大空套。用高考“指挥棒”引领素质教育,反映了新时代语文教学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的改革要求,对中学写作教学乃至转变社会文风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正是“真写作”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