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出发理解学生
作者:卿柳媚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4-01-15

      语文课上,班里几个孩子总是习惯性将“f”的“拐杖”拐到左边,也有孩子写“阳”字总是“日”在左边。这些孩子并不是学不会,而是在他们的小脑袋中还没有真正学会这些知识。但如果以成年人的思维看这件事,我可能会感慨“怎么教了这么多遍还是不会啊”。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特别是年长的教师与低年段学生之间,二者关系很难做到完全平等。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教师的权威去评估儿童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而我曾一度认为大人能理解的知识对儿童来说也可以轻松掌握。

      在教学《认识小面值人民币》一课时,学生要学会“1元=10角,1角=10分”的换算,学习时学生可以完成换算,但一半的学生无法从元、角、分的换算中推算出“1元=100分”。这是很简单的单位换算,但对于还未形成抽象思维的儿童来说,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尤其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也不明白时,我表现出不可置信。现在看来,这是我的思维惯性,习惯性认为简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很容易,而我表现出来的“这么简单你们都学不会”的评判如果被学生发现,可能会成为他们自我否定的原因。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观察学生的行为方式,首先发现学生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会给任何有趣的事情冠以游戏之名,例如教师游戏、跑步游戏、开火车游戏。其次,孩子会在我划定的界限内充分自由活动。写字阅读课时,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安安静静待在自己座位上,在这个前提下,有的学生画画,有的学生玩小游戏,既遵守了要求,又获得了自由。最后是孩子在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如果有一个学生在读书,其他学生也会跟着读,同学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们常常制定各种规则将孩子的时间从小时分割到分钟,要求他们学习成年人认为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可如同《小王子》中蟒蛇吞食野兽的画一样,孩子认为这是一幅可怕的画,大人却认为这是一顶帽子。

      这种差异在许多事情上都存在。我接受的教育不支持大人表达自己的脆弱,而是要像山一样内敛、稳重,可我不是这样的大人。读《爷爷变成了幽灵》时,我会因为“爷爷忘记对小艾斯本说再见”而流泪;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时,委屈就会在心里开了闸,化成泪水从眼睛流出来。实际上我们不必强撑,人生总会遇到令人感动的事和令人委屈的事情,哭泣是情绪的宣泄口,情绪完成宣泄后,理智与勇气便会回归。当我接纳了自己的脆弱,不再假装自己的盾牌很坚硬时,当我认识到那只是一个小女孩的无助时,我才能面对挡路的“老虎”。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很早就听过这句话,但在教学实践中才真正理解它。或许,当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己出发,便能看清学生的生活,看到学生的真正需求,进而深刻理解学生。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安化县渠江镇夫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