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忽视的家校“预沟通”
作者:田冰冰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03-23

      家校“预沟通”是班主任常规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也是提高家校沟通效能的重要环节。因此,班主任要坚持积极管理视角,在重要事务面前养成预沟通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促成家校共识、共行的达成。

      首先,预沟通要沟通什么?

      建设班级要事预沟通机制,可以在家校协作前进行有效的舆论铺垫。沟通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班级活动的目标价值定位。每逢学段转段或重大活动前,班主任要考虑家长大多也是首次面对学生崭新的学段,这种“新手上路”的陌生感容易加重家长的焦虑。因此,班主任要设计预先指导环节,讲清价值定位。达成初步的共识,才有望行动跟进。

      学生学业常遇困境梳理分析。只呼唤家长提高重视程度,忽略对家庭教育提供策略指导,班主任很难有效解决问题。有效的预沟通,就是班主任梳理总结历年类似学生活动常见的真实问题,并给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班级活动需要的家庭支持。预沟通的目标通常是为了争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鼓励家长引起重视并积极行动才是正解。所以,班主任不宜提过高、不契合实际的要求,如果能考虑家庭差异进而分层分类给出策略是为最佳。

      其次,哪些节点需要预沟通?

      班主任预沟通的节点可以聚焦家长陌生的领域,也可以落在学生成长常见难点上,不同年级衔接时、重要活动开启前、定期学科测试前,也是进行预沟通的常见领域。

      接手新班时,预沟通班集体成员相处之道。接手新班时,班主任需要预沟通班级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这是小事也是要事。班级成员相处之道包括班级常规基本要求、与教师和家长的相处之道、危机应对约定等。我在接手新班时曾告诉家长:家校虽然不同根,为了孩子要同心。双方对话别靠忍,常常交流是根本。集体事务顾大局,个人困难私信提。偶尔矛盾不隔夜,管理情绪靠自己。线上线下慢发飙,多提建议少质疑,稳步协作是真谛。

      预沟通并不意味着一次沟通就一劳永逸,对于团队共同的行为准则,既要有起点的明确要求,也要有过程中的反复提示,最后才能内化为班级成员的共识。

      重要活动前,建立预沟通活动价值与协作机制。常态管理中,许多重要事件开启前也要与家长沟通活动价值和协作机制。特别是家长首次参与学校活动,班主任更要提前周知家长,使其做好准备。我们曾与家长代表梳理了《家长学堂自觉约定》,对于家长之间的交流目标、交流时间、交流原则、交流警示方向做了明确的说明。这样做可以提示家长主动思考,更重要的是积极转化落实。

      阶段测试前,阐明预沟通情绪管理和陪伴要领。学业测试是学校教育中回避不了的话题,也是容易出现家庭教育问题的常见时段。班主任做好与家长的预沟通,提醒家长做好情绪管理、行动陪伴的具体要求,可以给家长更清晰的行动指引,进而促使家长改变行动。

      最后,怎样的预沟通是有效的?

      班级预沟通要善于艺术引导,而不是强行要求。要求过于生硬,没有弹性,容易造成家校关系的剑拔弩张。

      讲清行动的价值定位与重要性。有效的预沟通,要讲清行动的价值定位与重要性,保持客观描述,盲目营造紧张氛围会带来班级不必要的内卷之风。

      讲清需要的行动协助和关注度。有效的预沟通,是班主任清楚而简单地说明当前需要家长给予的有效关注和行动协助。班主任的准确表达很重要,如若含糊其词、笼统表达,自然不能带来具体行动回应。

      创设并关注预沟通的情绪氛围。有效的预沟通,要善于愉快地沟通。班主任的预沟通不要简单转嫁自己的焦虑,沟通的语调平稳、内容轻松、重点到位,才能让家长群体保持舆情平稳。

      阐明避免影响集体进程的要求。有效的预沟通,既是有言在先,又要敢于明话在先,班主任纵然是新手上路也要敢于要求在先。先说断,后不乱,是为正解。我曾在“班级群规”中告诉家长“涉及国家政治及其他传言的信息,不得转发到本群;广告拉票不得转发到本群;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不说;个性化的学生需求或意见建议,可以私信沟通”。这就是明确要求在先的例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班主任敢于、善于、勤于沟通在先,掌握班级常规工作基本规律,致力于班级舆论氛围引导和集体教育引导,才能推动班级这艘船平稳行进。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