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自助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
作者:邢玉玲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2-11-24

      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实现“减负增效”,学校建构了“小组自助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范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收效显著。

      深化认识,丰富小组自助学习内涵。传统的小组学习,成员在遵守任务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组内思考、交流和探究完成既定任务,但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很容易在学生缺少深入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任务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小组自助合作学习既保留了小组合作完成复杂任务的功能,又能在合作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带着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入合作,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加速任务解决,增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小组自助合作学习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己帮助自己学习,体现的是自主意识;二是自动依评价标准去探究,体现的是探究意识;三是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体现的是合作意识。

      梳理策略,培养学生自助合作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中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助学习习惯欠缺,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小组自助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专项研讨和监测,形成了三个策略。

      一是确定指向自助合作的目标。目标建立在对课标分解、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在制定小组自助合作学习目标时,教师先明确教学是介入性行为,目标要指向多给学生创设尝试、纠错、表现、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自主互助过程,把教师的“教堂”变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自己做主、主动学习的经历,有信息自我转换的整段时间,有建构自己理解表达的机会,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二是设计评价量规保证效果。课堂上,教师开发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习环节自助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及量规,从预习、参与度、投入度、精彩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学习环节,评定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描述学生在每个评价标准上的表现。评价由学生个人、教师、同桌、小组参与实施,体现了评价的公平与全面,用评价量规架起教学与学生素养发展之间的桥梁。

      三是形成自助交流语言支架。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助交流的语言支架。比如组长自助开场语:“大家请看这个问题,能从哪几个方面来解答,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这样能迅速将小组成员的注意力聚焦到主问题,任务下放节奏快,指令清晰,节省时间;组员自助发言语:“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还要补充一下”……有了语言支架,学生参与更加积极,在展示、讨论、讲解过程中合作井然有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全班自助交流语:“我不同意你们组的观点,我质疑,请你解释一下”……有了交流支架语,你方说罢我登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为组织者,适时评价调整进度。

      探索路径,构建小组自助合作课堂范式。教师构建各学科小组自助合作学习的新授课、练习课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把自助学习、合作交流、思维碰撞与教师导学点拨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式如下: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制定精准教学目标,创设情境,选择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投入学习。

      例如,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中,教师设计情境驱动型任务“跟随课本去旅行,找到你看到的大榕树的特别之处,说出你的理解并梳理作者的写法和观察角度”。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创设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最终完成了“理解鸟的天堂在傍晚的景色特点,并初步感受静态描写”这一目标。

      导学点拨,自助合作——自助合作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探究,通过自主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循证课堂,根据学情发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提供帮助的着力点,组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小组内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通过思维碰撞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评价反馈,拓展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解决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厘清知识结构,掌握规律和方法,选取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实践应用,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过程即评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

      学校从2016年开始进行小组自助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索实践,学生普遍由过去被动接受学习走上了自助学习的“快车道”,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明显增强,遵守规则、自信表达、敢于质疑,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