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个性化作业的有效策略
作者:尹绪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2-11-24

      当前语文教学中作业现状:作业涉及的目标多为记忆类,只是停留于训练学生低阶思维层次,而对于“运用”“综合”“评价”“创新”等体现高阶思维水平的作业题目较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情境任务式作业、体验式作业等个性化作业,让学生适度自己设计作业,提高参与度。

      一是基于学情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情境任务式作业,提高学生参与度及探究意识。

      比如,《纪念白求恩》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围绕纪念白求恩逝世82周年,制作宣传海报或手抄报。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白求恩语录或有关白求恩的事迹制作手抄报,结合材料为白求恩写颁奖词,根据手抄报内容适当设计插图。手抄报设计并不止于张贴在墙上展示,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设计意图。这一分享过程,让全班学生能够了解他人的设计意图,更深入地了解白求恩的事迹,感悟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也实现了跨学科深度融合的能力训练。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后作业,我进行了这样的创意:用漫画形式画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用戏剧脚本的形式写出阿长买《山海经》的场景,安排表演组同学表演,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在二选一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参与设计个性化作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作业来做,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是打通学习与生活的关联,设计体验式作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式作业也是“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项重要途径,这一过程能够激起学生的心理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每年,我会利用学生“五一”或“十一”假期布置一项任务——劳动体验,帮父母做家务或今天“我”当家。布置作业前与家长做好沟通,给学生一天管理家务财政大权的机会,并将此次体验真实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返校交流反馈中,能够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感受父母的艰辛劳作过程。

      教学《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海伦·凯勒的内心成长过程,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体验盲聋哑的生活活动任务。上课前通过游戏导入,让学生蒙上同学的眼睛,寻找一个导盲者,在导盲过程中不允许说话,只可以用手去摸,盲聋哑人在教室中行走,并设置一定的障碍物。为了能让全班学生都有盲聋哑的体验,设计活动为同桌之间互相从对方的书桌里找到数学书、语文书,拿到一支笔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一段话。逐项体验后分别统计成功和失败人数,重点让失败的学生分享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学习本文后,布置作业:用生动的语言记录自己此次盲聋哑体验的过程和心理感受,在本周的作文课上分享交流。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深刻感受到盲聋哑人生活的艰辛,进而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健全体魄,热爱生活、努力奋斗。

      三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自媒体公众号,设计文案推荐形式或短视频文案等作业。

      预习《最苦与最乐》一文,设计活动任务作为作业:

      某公众号征稿,对推送语句有哲理、表达观点对人有触动的每条2元,请你从课文中选择有哲思的语句推荐,说明推荐理由。通过这一预习作业,培养学生筛选文章中观点句的能力,厘清文章思路。

      学习《陋室铭》《爱莲说》,设计作业:结合你所读过的书,穿越时空,从你认识的古圣贤中为刘禹锡和周敦颐找朋友,并说明找这些朋友的理由。

      教学《伟大的悲剧》,设计短视频文案纪念斯科特一行探险南极的精神。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敦化市官地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