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舆论呼吁加强中小学游泳教育——2021年5月以来防学生溺水工作舆情分析报告
作者:智库分析师 日期:2021-11-17

     一、舆情概况分析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21年5月1日—7月18日,媒体公开报道了65起中小学生溺水事件,93人溺亡,相关网络文章总计433586篇/条。其中,42.94%的舆情数据来自微信,23.90%来自新闻网,21.40%来自移动端APP。

     5月22日,河北献县5名小学生在坑塘中溺亡;5月29日,山东临沂4名学生在河道中溺亡;因单次事件死亡人数较多,引发各方关切,舆情走势于5月24日、31日出现峰值。6月3日,教育部部署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舆情走势于次日再次出现峰值。

1626860181qBYN.png

     进入7月后,各地各校纷纷加强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但形势依然严峻:7月7日,山西运城6名学生在黄河边游玩时溺水;7月10日,湖南湘潭5名学生野泳溺亡;7月13日,河南驻马店人民公园内6名学生溺亡。接连发生的学生溺亡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舆情走势于7月9—15日达到最高峰值。

     从媒体报道和评论看,教育部要求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强化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相关报道热度最高。广西4名学生溺亡,加之此前曾发生社会人员持刀伤害幼儿园师生案件,两起事件被挂牌督办,相关报道倍受关注。四川启动“防溺水进万校工程”,文章传播效果较好。媒体呼吁家庭、学校、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最大限度避免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二、中小学生溺水事件特征分析

     从地区分布来看,5月以来的中小学生溺水事件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广西、江西两地情况较为突出,分别为16起、10起。广东、云南、湖南、山东、河北均为4起。从地域特征来看,其中45起事发地点位于乡镇。这一方面与乡镇自然水域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缘于家长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且日常疏于监管。

     溺亡学生年龄多集中在10—15岁,在有明确信息的报道中,初中溺亡学生最多,共33人,小学溺亡学生22人。这一年龄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多喜欢与同学结伴玩耍,甚至可能会迫于同伴压力而冒险,容易发生意外。进入溺水事故高发期,学校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做好安全提醒。

16268602274v77.png

     分析事发水域特征,以江、河、水库等开放性水体为主,共计43起。自然水域不确定性极高,在此类水域游泳,可能会因水草缠绕、陷入泥沙等失去控制能力。这提示各地应对此类重点水域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强化安全警示,做好安全防护设施。

1626860236oXAP.png

     在65起学生溺水事件中,游泳、水边玩耍、不慎落水是导致学生溺水的主要原因,分别为24起、11起、11起。两会期间,曾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游泳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网友普遍认为强化游泳技能培训很有必要。6月中旬,海南明确目标,要求小学毕业生在今年8月底前全部学会游泳,相关话题成为微博热搜。

1626860246hJBK.png

     41起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在13时—19时。午后气温升高,学生多会选择游泳、戏水等方式消暑。这要求各地各校开展防溺水工作时,应高度关注“重点时段”,加强巡查力度和巡防频率。

1626860253Y85y.png

     从救援结果来看,在溺水的121名学生中,溺亡人数高达93人。广西柳州一名学生因害怕,未及时告知同伴溺水,导致错失最佳救援时间。如何进一步加强溺水急救知识和科学急救措施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应成为各地各校防溺水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舆论关注点分析

     综合媒体报道评论、业界声音及网友意见,关于学生溺水事故,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校园防溺水教育活动、学生溺水事件频发的原因、家校合作开展防溺水教育、溺水急救知识4方面。

1626860269Mkke.png

     教育部要求将防溺水工作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行政、学校校长和教职工工作考评,得到各方支持。多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从5月起加大了防溺水教育力度,广东、四川、河南、湖南等地有学校开展了“体验式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获得较好反响。在游泳教育方面,海南的工作动态受到各方瞩目。7月,海口筛选出20家有资质的中小学游泳教育培训机构,尚无泳池的学校可选择合作开展培训;文昌累计3.8万多名学生游泳培训合格,基本实现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人人会游泳”的目标。

     7月10日,湖南湘潭5名学生溺亡事故发生后,有网友发现,2020年曾有媒体报道湘潭教育局推出系列举措,通过多种方式预防学生溺水,且近三年基本实现了中小学生零溺亡事故。溺水事故为何防不胜防、“年年防溺水”,为何形势依然严峻等话题引发热议。

     梳理网络舆论可见,网友认为学生溺水事故频发主要有以下4点原因:1.学生安全意识淡薄;2.学校和家长监管不到位;3.公共游泳资源匮乏,导致学生只能选择“野泳池”;4.多数学校没有条件开设游泳课,多数学生并未熟练掌握游泳技巧,尤其是部分对水有亲近感的农村孩子。

     建立家校协同联防机制,合作开展防溺水教育活动的呼声较高。有观点表示,防溺水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家长也应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平邑、湖南永顺部分学校安排教师巡视水库、河道等危险水域的做法,遭到不少批评。网友认为应多方协作做好防溺水安全工作,而非将防溺水的责任全面下移,无限放大教师责任。

     暑假来临,媒体与网络平台集中发布相关文章,科普溺水相关急救知识。有网友提出,此类科普活动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和说教,呼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确保知识入脑也入心。


     四、研判建议

     1.暑期是学生溺水事故高发期,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鼓励学校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防溺水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各地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针对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地方性研究,在总结梳理其他地区较好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与实际情况,开展防溺水教育活动。

     3.结合舆论呼吁和建议,条件成熟的地区和学校可开设游泳课,并利用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增设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游泳设施和活动项目。

     4.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QQ群、微信群等定期推送防溺水安全知识,并以家长会、入户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强化家长安全意识和看护责任,共同做好防溺水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