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欺凌事件发生在初中段,校内外监管盲区应重点关注——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生欺凌主题分析报告
作者:智库分析师 来源:智库 日期:2021-11-11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媒体报道的中小学学生欺凌事件共27起。其中,近五成分布在东部地区,超六成发生在初中学段,性质上以肢体欺凌为主,发生地点主要在校内偏僻角落等监控死角以及校外监管盲区。

     教育部2021年1月发布《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以来,各地对中小学生欺凌现象重拳出击,集中整治。从监测情况看,校园欺凌在预防、发现、处理上仍然存在难题,还需多方协同进一步构建“预防-处理-救济”的治理体系。在地方和学校,学生欺凌防治既要有“责任巡山人”,也得有“精密指南针”。 


     一、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特征分析

     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监测时段内进入公众视野的学生欺凌事件共27起,4月为欺凌事件高发时段。(见图1)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的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比48%,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见图2)从学段看,发生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欺凌事件共17起,占比63%。(见图3)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06.jpg

(图1:中小学生欺凌事件时段分布)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13.jpg

     (图2:舆论关注的学生欺凌事件区域分布)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16.jpg

     (图3:中小学生欺凌事件事发学段分布)

     从欺凌类型看,受到舆论关注的27起学生欺凌事件为肢体欺凌,少数事件有言语辱骂行为。发生地点主要在校园偏僻角落、校外、学生宿舍、厕所等监控死角和监管“盲区”,学校难以及时发现并应对处理。(见图4)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20.jpg

     (图4:中小学生欺凌舆情事件主要发生场所分布)

     二、中小学生欺凌舆情总体情况分析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0时-2021年6月30日24时,与中小学生欺凌相关的媒体报道和转载量共计30849篇/条。其中,主流媒体(新闻网和电子报)的报道量和转载量共计3593篇/条。(见图5)1月下旬,安徽滁州一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多人将一位13岁女生围堵在厕所进行殴打,女生短短4分钟内被掌掴60余次后晕厥,引发舆论震动。舆情走势图在1月末出现最高峰。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24.jpg

     (图5:2021年以来中小学生欺凌相关舆情走势)

     三、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分析

     从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实情况来看,今年1月以来,教育部对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两次重要部署引发广泛讨论。2021年上半年,与学生欺凌防治相关的媒体报道和转载量共出现4次高峰。1月下旬,教育部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启动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推高舆情热度。4月上旬,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学校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工作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引发各方关注,形成舆情高峰。(见图6)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27.jpg

(图6: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舆情趋势)

     媒体热点报道排行Top10、微信热文排行Top10显示,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地方落实情况也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青岛、安徽两地先后发布校园欺凌防治、学校安全管理方案,舆论热度较高。(见图7、图8)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30.jpg

     (图7: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媒体热点报道排行Top10)



微信图片_20210719145433.jpg

     (图8: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微信热文排行Top10)

     四、研判建议

     1.消除监控“盲区”,建立健全校园安保机制。数据显示,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生在校园监控死角。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偏僻角落监控设备的维护。同时,建议学校对学生宿舍和厕所等高发地加强巡逻,担当“责任巡山人”。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备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对师生安全负责。

     2.学校既要严防 “显性”的肢体欺凌,也要重视“隐性”欺凌方式。虽然媒体报道的27起学生欺凌事件全为肢体欺凌,间或夹杂言语辱骂行为。但有调研显示,语言欺凌是学生欺凌的主要形式,此外社交欺凌、网络欺凌等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学校除严防肢体欺凌、对受害学生进行有效安抚以降低欺凌后果外,还需要对隐蔽性更高的语言、社交、网络等“隐性”欺凌方式保持关注,防微杜渐,做好事前预防。

     3.加强家校社协同,构建多方参与的“预防-处理-救济”治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认为,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研究表明,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知程度对于有效防止学生欺凌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努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预防-处理-救济”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

     4.各地教育部门应要求并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中小学生欺凌应对机制。定期汇聚心理、法律等多领域专家为学校开展专题培训,汇聚专业智识,提供专业系统指导。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做好优秀案例整合和推广工作,为学校落实相关工作要求提供可落地、可借鉴的案例。山东青岛通过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宣传教育、排查整治、联防联控、部门协同六举措落实校园安全工作,可供参考。

     5.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欺凌认定标准,为学生欺凌处理提供“精密指南针”,并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的强制报告和教育矫治体系。

     6.谨慎应对因学生欺凌事件引发的社会舆情,在事件发布时遵守客观、及时、准确原则,避免因发布不当而引发的次生舆情。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培训,提升媒介素养,妥善应对校园欺凌引发的舆情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