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企业要有保护孩子的真心
作者:王家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1-06-09

     据北京商报报道,6月1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就腾讯运营的“王者荣耀”手机网络游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一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这是全国首例由社会组织提起的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与此同时,5月31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游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对未成年人消费监管不严等因素,国内游戏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平均分仅52.8分,整体“不及格”。

    孩子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无数家长的恶梦。2019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收到多名人大代表转来的群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是上千名家长联合签名,强烈要求国家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孩子沉迷游戏这一社会问题已成为待爆发的火山”。

    网络游戏究竟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哪些危害?根据该起诉讼,第一是造成了许多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致使其荒废学业。第二是造成家庭关系恶化,成为亲子关系冲突的重要导火索。第三是游戏中存在的性暗示、歪曲历史人物形象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错误导向。

    由于缺少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受影响的情况尤为严重。根据《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留守儿童的游戏时间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两者每天玩4-5小时的占比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的占比分别是18.8%和8.2%。

    这起诉讼再次反映出一个现实:游戏企业拥有大量青少年用户群体,游戏公司应进一步反思企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将全方位构筑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作为公司和行业发展的战略之举。

    针对这一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六大举措。不可否认,近年来不少游戏企业建立了防沉迷系统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设置了实名认证、限制登录、限制时长、限制交易等。但现实的情况却不令人满意,有的游戏不断下调游戏适龄标准,有的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内容质量不高,有的实名认证能轻易破解,有的对未成年人消费没有采取有效的限制上限金额、消费次数等,游戏公司自身的职责处于疏于履行的状态。有专家就此指出,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不应仅成为游戏公司的公关措施,而应上升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专门增加“网络保护”专章。游戏企业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等方面被赋予更高要求和期待。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顽疾,政府、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需要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站在国家层面看待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从源头上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虚拟环境。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