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热议的中小学生作业,学校如何“看得准、拿得稳、走得远”
作者:智库分析师 来源:智库 日期:2021-03-05

     今年全国两会刚开,中小学生作业就成了会内会外热点。

     最受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是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的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减轻家长的负担。

1.jpg

     从各方反映看,厘清家校责任边界、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减轻家长的负担,赢得了舆论一边倒的支持。

     在这几点上,教育部不久前也表明了态度,并提出了工作要求: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个管理”,并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将纳入监测考核。

     在2月2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

     不难看出,在官方态度、会上声音和社会舆论之间,“最大公约数”是为学生和家长“减负”。至于要不要“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则存在很大争议。

     最近,凤凰网就此发起微博投票(见下图),网络舆论多数表示支持,认为此举可以减轻家长负担;但也有部分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利于普通家庭孩子的成长,可能会拉大教育差距,并增加教师负担,激发家校矛盾。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此举“治标不治本”,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后作业简单推给教师或家长都不现实,如何让家长和教师各司其职才是关键。

2.jpg

     可以看出,家庭作业如何不扭曲为“家长作业”才是众多网友的第一关切。

     一段时间来,由家庭作业引发的“家校争端”频见报端,主要因素也是家长不堪重负。

     去年年10月,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录制的短视频中抱怨老师上课不用心教,下课还要家长帮忙批改作业,并宣称要退出家长群。视频在网络广泛流传,引发了全国性舆情。

     此次事件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共鸣,舆论集中体现在两方面(见下图)。舆情扩散带动与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减负”等相关政策的讨论热度,关于政策落实、执行不到位的批评声依然存在。此外,在不少被曝出的家长群聊天记录中,存在教师批评、训斥家长的情况,偏离了家校沟通联络的轨道。

3.jpg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梳理发现,从2018年至今,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广西、山西、陕西、湖北等地出台了相关文件,有的地方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陕西、山东、辽宁、宁夏、江苏、浙江等多地曾发文明确禁止或限制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行为。也有多地要求科学设计、布置作业,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减少教师批改作业所需的时间。

     舆论普遍对“叫停家长批改作业”的政策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严禁+督察+惩罚”的模式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也容易导致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的极端情况出现,这又会转而增加家长的焦虑情绪。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

     1. 家长群体并没有一边倒地反对家庭作业,而是对“被要求”批改作业感到不满;

     2. 地方教育部门“叫停”的不是家庭作业,而是“叫停”学校和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的做法,“叫停”无效和超量的作业布置。

     3. 不少家长认为,在精力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也应力所能及地承担监督、协助孩子学习的责任。

     对中小学生作业简单化的理解和操作,无论是在社会舆论方面,还是在育人效果上,都会引发新的争议,甚至导致较大风险。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全面取消”,而是如何科学设计学生作业,合理地布置作业,同时明晰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边界,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只有解决了认知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作业管理上才可能“看得准、拿得稳、走得远”。具体行动上,则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 稳步推进家校合作,不断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在区域和学校之间加强经验和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例如,济南市发布中小幼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并在全市范围成立家长学校,给家校共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平台支撑和专业指导;江苏常州北郊初中创建家校互动坊;江苏昆山新镇小学构建“一家·一课程”;山东博兴第一小学推出“三四五”模式;首师大附中借助大数据打造“教家长做智慧父母”家校合作学习平台,等等。上述实践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学校要重视不同家长的差异性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助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家庭教育赋能。可通过课程指导、专业咨询等方式,为有意愿、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孩子作业过程留出空间,并引导鼓励更多家长从不同方面力所能及地指导、督促、协助孩子的课后学习。

     3. 切实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作业布置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宜在作业内容和作业量上搞“一刀切”。学校要引导教师准确理解教学成绩与作业“质”“量”的关系,倡导教师布置“弹性”作业,给作业“瘦身”的同时还要防止作业“教辅化”。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出品,杨舒钠、孙谦、孙梦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