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培养学生创新和提问的能力
作者:吴向东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3-06-02

      文化是育人环境,创新文化孕育着创新人格。企业与社会创新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文化是“看不见的手”,对创新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文化中有两个方面对日常教学的影响非常大。

      一是教学的知识本位。这是最难转变的教学文化,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和智慧。但实际上,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很难传授。在“声音”这一单元的教材设计和教师教教材的习惯性安排中,制作一个小乐器是单元最后的落脚点。按照知识本位的逻辑,先要搞清楚声音的各个知识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有高和低、强和弱的区别;音乐是由高音和低音,响度大的强音和响度小的弱音等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这些知识是学到了,但到了单元最后去制作一个小乐器的时候,却基本失败了。整个单元知识传授进程的安排,并不是为了真的制作小乐器,其中缺少了简单乐理和乐器知识的学习,选用的制作乐器的材料也大多不合适。另外,作为知识本位的评价,以上那些知识点是要考的,但能否成功制作出一个小乐器却不在考核范围,创新、高阶的智慧锻炼落空了。

      二是教师的权威地位。它极大地影响着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学生是否有主体地位,教师能否营造安全、轻松和能质疑权威的关系氛围,能否营造按学生自己的想法去自主学习的空间。

      知识本位和教师权威的教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需要深刻改变才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人格,需要全方位涉及重塑教学文化的各个方面。

      重塑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将知识中心转变到探究中心。目标与评价是一对孪生兄弟,需要相互促进才行。课堂上,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提出更多开放性问题,注重过程,鼓励多种答案,追求创新的解决方案和作品,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应相应采用更为开放和过程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仅仅是评价知识的掌握正确与否。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还需要更注重评价学生提问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探究成果的创新性等。

      重塑师生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主动退居幕后,把学生推到前台,充分确立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特别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营造宽松而自由的氛围,学会倾听,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而非控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试错,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发展的社会性空间。

      重构教学内容,创建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教材上的内容有时只是个例子,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用有吸引力的新内容去替代。教师要大胆突破教材局限,把指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重构到具有开放性、真实性、生活性、广阔性的学习情境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进行跨领域的思考。同时,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探究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情境本身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了情境更丰富,教师一方面可以打破学校的围墙,带领学生走出去,把整个世界作为课堂;另一方面要习惯用视频、模拟和虚拟的数字化情境,突破书本文字和教室狭小空间的局限,把教学内容植入数字化的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当下正在兴起的新型校园设计,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重塑教学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从传授走向探究,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主体精神发展的需要。探究性教学也不是完全排斥传授的,教师可以把必要的传授纳入到探究的某一环节中——传授是为了更好地探究。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很多,我们常说的为完成某一明确的项目或产品的项目式学习就是其中之一。但从AGI时代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一需要出发,我更愿意推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现,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以及为满足人类需要而设计的基于设计的学习,这两种都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

      新课改20余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呼吁转变知识本位和教师权威的教学文化。虽有成效,但转变的过程依然有一定难度。即便是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教师,也需要大力改变潜意识中的教学文化问题。当教学文化改变了,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作者系特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科院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