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教学勇气
作者:陈婕妤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2-09-30

      一直坚信我的教学生命蕴含无穷力量和众多可能,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喧嚣接踵而至。在各种比赛、培训、演讲、交流中奔走,我有时会担心自己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特别是随着教育氛围和学情的更迭,幽暗开始在心底回响。

      渐渐地,我对课堂教学感到疲惫,当学生的回答草率、没有逻辑,成绩不佳时,我依旧忽略学生,同时想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更有价值或更有学问。学生违反纪律,我总是试图用吼叫来阻止他们的行为,平息我的焦虑。学生安静地注视我,但紧紧抿着的嘴唇表示他们在进行无声的抗议。这与我从教的初心背道而驰,洞察这一事实后,我对自己居高临下的态度深感羞愧。

      有人说,初心的形成也许很简单,但它的完成却是一个艰苦且漫长的过程。我渴望找到走出困惑的出口,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带着强烈的自我更新的愿望,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心中的“教师”对话,觉察自己,让自己回归本真。

      在我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时,我奔向了阅读和写作,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立体架构式阅读,用写作来指引自己,触及儿童的心灵。

      阅读和写作形成的“学习—反思—设计—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设计—再反思”的良性循环使我变得坚定,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害怕课堂“鸦雀无声”,而是懂得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关注学生发出的非语言信号,感受学生思想流动的痕迹,品味课堂静静流淌的生长之美。正如美国作家、教师帕尔默所说,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可视为让学生酝酿自己想法的可靠“发源地”,是适合深度学习的媒介。

      为了更好实现专业发展,我加入了区域性教师写作共同体,由个人学习转向集体学习,在合作交往与共同协作中时刻保持好奇之心和提问习惯。写作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有的教师擅长课例研究,有的教师善于班级管理,有的教师长于论文写作,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并实施“甲方乙方”青蓝结对工程,定期做“教学体检”,努力养好一种“成长习惯”,形成一份“时间规划”,有勇气“战”在公开课中,有毅力“磨”在竞赛课中,有兴趣“活”在常态课中。

      教师写作共同体给我带来的变化是可视的。我通过“触感—深化—意化—序化”的提炼过程,得以在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这让我的内心变得充盈。而令我拥有“高峰体验”的还是学生,课堂上我与学生仿佛生命相融,温暖的感觉在师生间流淌。

      帕尔默曾邀请教师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时,我就像是……”看到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水滴,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海纳百川的张力;同时又像逗号,不停地追逐完整的句子。

      给学生带去别样芳香,创造灵动自如、莹润饱满的教学生命,愿我能一直如此。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