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高新区推进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
作者:舒雯 记者 黎姿 来源:南昌日报 日期:2022-09-28

      不久前,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一个新的项目技术团队——水空跨介质航行器科研团队入住了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人才公寓。“从申请到入住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该团队研发工程师邹勇说。

    从项目建管到综合运营,从贴心服务到培育人才生态……近年来,南昌高新区以产业留才、以服务拴心,大力推进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地,蓄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


    “一站式”乐活园区


    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区,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是全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主体的主要聚集地。开园不到两年,园区已汇聚了中科院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研究院、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大院大所和企业,12位院士、1000余名各类人才、82个人才项目云集于此。

    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坐落于南昌高新区艾溪湖北路公园群沿线,一期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园区不仅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了高颜值、个性化的办公环境,还打造了“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凤梧驿站,休闲水吧、健身房、理发室、智能快递柜、人才公寓等一应俱全,让园区人才更有归属感。

    撸铁、跑步、拉伸、打乒乓球……位于凤梧驿站二楼的24小时健身房一到晚上就变得十分热闹。“公寓楼下就是健身房,园区外就是公园,锻炼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今年3月入住人才公寓的中国科学院模拟医学创新研究院项目组研发部成员陈瑞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热爱跑步,除了在健身房跑步外,他还喜欢绕着南塘湖晨跑,“沿湖可以看到野鸭戏水、白鹭觅食,在这样的环境中晨跑太惬意了。”

    要留住人才,最关键的还是要留住他们的心。要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没有后顾之忧。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先后在艾溪湖周边、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了1500套人才公寓,家具家电一应俱全,随时“拎包入住”。为解决人才公寓申请过程中的紧急需求,南昌高新区还专门开辟了“快速审批通道”优化人才入住流程,实现紧事快办、特事特办。除解决人才居住问题外,该区还通过设立风投基金、经济贡献奖励、产业配套奖励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自有品牌提供贴心服务


    点滴服务彰显满满诚意。为了让人才不出园区就能喝到一杯高品质咖啡,南昌高新招商集团专门打造了自有品牌咖啡社交空间——美新咖啡馆。

    在这间咖啡馆内,不仅有隔断分成的开放和半开放空间,还有超长的会议桌供顾客使用。若想换个环境来一场“头脑风暴”,这里便是个不错的选择。

    明厨亮灶、按需取餐……中午11时40分,“高新食堂”人气十足,自助餐代替了档口售卖,避免了食物浪费,用餐环境和服务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同为南昌高新区自有餐饮品牌,“高新食堂”以连锁经营形式配套产业园区招商发展,为企业用餐市场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餐饮保障服务。“高新食堂提供全天候的堂食服务,可供应120道质美价优、安全可口的菜品,保障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1000余人的用餐需求。”食堂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周边,城市综合体、星级酒店、图书馆、美术馆、学校、医院一应俱全,南昌高新区精心为科创人才构建了一个“5分钟人才生活圈”。


    园区释放“吸引力法则”


    人才沙龙、创新赛事、线上路演、政策宣讲、中秋美食品鉴会、手作DIY……园区内一系列交流活动的开展为加强人才交流、促进项目落地搭建了平台。

    在15号楼留学人员创业园,一个年轻的创业项目——“好活云互联网灵活就业智能大数据平台”刚落户不久。这一项目便是因为参加过园区开展的“赣才行”双创沙龙线上路演活动被引进园区的。“我们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精准地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匹配,实现灵活用工企业与灵活就业者的业务对接,计划明年完成南昌平台搭建工作,助力南昌灵活用工市场的发展。”南昌智慧江赣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晟说。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积极为优质人才和优质项目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提供投融资对接、成果转化推广、创业培育等服务。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在项目孵化、产业培育、载体合作、人才共育等方面正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聚焦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园区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已引进了60余个优质科研团队,获评省市级科研平台16个,与区内外企事业单位签订100余项合作项目,园区新增专利及知识产权授权112项。

    不远处,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二期南昌数谷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其中研发办公楼已进入到了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该项目将通过高质量的载体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企业总部中心、数字产业转移承接中心、数字人才集聚中心,力争到2025年,落户龙头企业和项目50个以上,实现营收200亿元以上,聚集数字人才4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