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站在“问题”前面
作者:宋小毛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1-06-24

     “老师,您给的实验材料好像有问题,不够科学。”一个孩子大声说。

    “你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问题在哪里?”我继续追问。

    “您给的立柱材料不够科学,在进行第三组实验时,不再是以前的两个立柱,而是四个立柱,接触面积变大,这样实验不公平,才导致实验结论是错误的。”这个学生继续补充。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节公开课上,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本课主要研究纸梁的厚度、宽度和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横梁横放易弯曲,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其抵抗弯曲的能力?学生会猜测:宽度、厚度、形状……接着设计实验:横梁宽度会影响其抵抗弯曲的能力吗?学生设计实验:对比实验,改变宽度,其他条件不变,观察可以承受的重量大小。学生分小组实验:分别用一倍宽、两倍宽、四倍宽的纸梁进行实验,其中立柱的距离不变、纸梁的长度不变、纸梁的厚度不变……大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一倍宽、两倍宽和四倍宽可以承受的垫圈数量的平均值分别是0个、1个和8个。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纸梁越宽,抵抗弯曲能力越强。继续探究第二个问题:横梁厚度会影响其抵抗弯曲的能力吗?学生同样设计实验,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纸梁越厚,抵抗弯曲能力越强。

    接下来,我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材料的纸梁,为了让它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在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情况下,你是选择增加宽度还是厚度呢?”问题提出后我开始忐忑,因为学生的数据与真实结论是有差异的。理论上来说,增加纸梁厚度,抵抗弯曲能力增加的会更多,但是学生的数据却不能说明这一点。在众多老师和学生的注视中,我有些焦虑,不知后面的教学该如何进行。

    我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既然数据不对,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不一起来分析一下呢?于是,我从结论开始,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实际上,增加纸梁的厚度,抵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比宽度更加明显,但我们今天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已经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

    但此时全班陷入了沉默,看着他们无助的眼神,我知道还没有学生发现问题,于是我帮助他们聚焦有问题的数据:“你们想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一倍和二倍的数值还是符合这个结论的,为什么四倍就出现问题了?”

    学生开始看实验材料,同时静静地思考,其中一个学生好像发现了什么,举起手来,就出现了最开始的那一幕。为了让立柱的距离不变,我选择的是一个方形的盖子倒过来当立柱,但是当纸梁为四倍宽时,它接触的不再是两条边,而是四条边,所以实验结果会出现问题。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结论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数据获得。以前我知道学生会思考会动手,这件事情让我发现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具备的质疑精神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这次不一样的体验让我明白了太“顺利”的课堂虽然很“完美”,但是学生一直处在安全区域。而有“问题”的课堂会让学生站到“问题”的前面,让学生不得不去思考并尝试解决突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也提升了能力和思维。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