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高频症结”
作者:韩宝江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1-06-17

     新课改推进20年来,许多学校广泛融合吸收了一批课程专家的智慧,做了大量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教育者关注并探索解决之道。

    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些学校课程意识觉醒,精心打造办学特色,力争将课程做出亮点;一些学校想方设法制作一顶顶尽可能花哨新颖而又与众不同的“帽子”——各种各样的“特色教育”“品牌课程”横空出世。不少学校的课程门类和体系基本相同,然而各自头顶上的课程“帽子”却是大相径庭。学校精心制作的这顶“帽子”往往无法统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学校在阐释课程方案设计理念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不免有牵强附会、生硬挂靠之嫌。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课程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目乱千岩散红绿。学校要建设课程体系,除了缝制一顶吸引眼球的“帽子”,往往还要呈现课程结构示意图——三维立体或动态架构模型。这些示意图也是五花八门——风筝、鸟类、花卉、果树、桥梁……学校的课程体系还要与这些示意图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高度吻合。观看形态各异的课程结构示意图和相关解读,一方面禁不住钦佩学校干部教师团队孜孜以求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一方面又对这些“艰辛探索”哭笑不得但抱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我们应该思考:是否真有必要在这种示意图上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和投入?这种很大程度上作为展示符号的示意图究竟价值几何?

    淡妆浓抹总相宜。学校需要宁静的氛围来给学生提供读书养心的环境,然而一些校长热衷于承办各种规格的对外展示活动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宣传自己的办学经验,无视这些活动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的诸多干扰。主题报告、展示课例、环境布置、接待细节……组织一次大型活动的琐碎准备事项非常耗费精力,许多教师对此苦不堪言。其实,一所学校在一个阶段内能拿出手的观摩课往往数量有限,内容方面也是大同小异——却可以通过主报告文字、大会标语横幅而高度“契合”完全不同主旨的研讨会议——这对于教育而言是否有意义,实在值得再考虑一番。

    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课程专家必须先把理论琢磨清楚,还要经过一线学校实践的检验与修正,才能把正确的课程理论和理念传递给校长和教师,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开展。校长和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水平,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文件精神不折不扣落实,确保将各种课程的知识内化为帮助学生长久发展的核心素养。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目标和方向,全力促进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与达成。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