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实现教师成长精准对接
作者:陈祖标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21-01-22

  教师培训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其目标指向是寻求一种既符合一线教师需要又能真正帮助教师成长的培训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

    

  早在10年前,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福建省晋江市基于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需要,开始筹划以学科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中学学科建设工程”,并于2014年初出台《关于启动普通中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同时决定引入高校人才优势与研究指导力量,合作开展普通中学重点学科建设,整体推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能力提升。恰好在同一时期,福建师范大学从服务基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出发,大力倡导并鼓励各院系主动走出校门,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书写在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

    

  就这样,来自晋江市基层一线的新需求与作为全省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福建师范大学实现了无缝对接。福建师范大学与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面”上突破,力争实现教师全员轮训。从2014年起,晋江市集中组织理化生三个学科教师分三年三个批次赴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接受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从2016年起,依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对全市语数英三个学科教师开展四期每期两周的学科素养提升培训;从2019年起,晋江市委托福建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学院组织全市思政课教师,分两年两个批次接受每期两周的业务培训;2020年晋江市委托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全市初中化学、生物学科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培训。截至目前,共有1520名初中教师参加了上述学科的轮训,占全部教师的五分之三,且相关项目还将持续,直至初中教师全部完成一轮培训。

    

  第二步,从“点”上发力,力求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教师研训工作。譬如针对理化生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训较为薄弱这一问题,特别开展了三个学科的专项培训。通过专项培训,一方面补齐三科教师的实验技能短板,另一方面大面积提高受训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针对核心素养进课堂的需要,数学学科选择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组织同课名师PK,着力提高教师的课标解读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一个个“点”上的突破,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

    

  第三步,打造精品学科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样本。校地双方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与推进教师培训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其中,“中学物理教育协同创新工程”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校地协同究其本质而言,是在新形势下探索如何将区域教师研训成果“进课堂”和“落下去”。概括起来,校地协同取得了三点突破:

    

  一是针对传统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痼疾”,合作双方决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教师研训活动附着在真实课堂上进行,构建形成了“创新课堂+教师发展”的新范式。以物理学科为例,在晋江市一南一北设立两个片区,片区内各选取一所学校为项目实验校,并随机抽取校内一个初二平行班为实验班,在原有物理课基础上,分别采取“并列式”和“嵌入式”方式,同步“嫁接”一个系列的“新式课例”直至初三结束。同时,结合“新式课例”的研究与设计,双方探寻初中物理“新式课堂”的创建之路,并且借由课例展示、课后研讨和专家点评,形成一个“在地化”的教师研训新平台,向全市初中物理教师开放。

    

  二是针对长期以来部分教师申报课题仅以评职称为目的的“顽疾”,双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胆去除教研“两张皮”现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接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且融进“新式课例”的研究与开发之中,大力倡导为教而研、以研促教,将“教”与“研”相互融通。同时,借由上述“创新课堂+教师发展”研训平台,受训学员结合课例展示和课后专题研讨,及时将研究成果与当期受训学员进行分享交流、改进研究、互动成长。

    

  三是应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鼓励受训学员大胆开展教学手段创新,动手开发各种新型教学辅助器具,助力研修培训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譬如,针对理化生三个学科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说实验、看实验和动手做实验少”的现象,施训方鼓励受训学员结合专项课题研究以及“新式课例”研究制作演示教具,其中物理学科还自创一种与“新式课例”相配套的新型“图示式板书”,充分发掘演示实验和“数形结合”教学方法,在建构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至此,融课例研制、课题研究和教具研发于一体的“创新课堂+教师发展”的教师研训“晋江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